19岁的钱三强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对第一名的女同学很不服气,不料,14年后,竟把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1-13 15:03:27

19岁的钱三强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对第一名的女同学很不服气,不料,14年后,竟把女同学娶回家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2年,19岁的钱三强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他成绩排名第二,但对第一名的女同学始终心有不服,这位女同学,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的何泽慧,当年,她是清华物理系唯一的女生,成绩一骑绝尘,钱三强骨子里带着一股韧劲,越是不服越想超越,但无论课堂提问还是成绩排名,他始终被压一头,这个稳重的女孩不仅学习能力强,而且思路清晰,做事极有章法。   两人在清华四年,一直是彼此的竞争对手,钱三强爱钻难题,不断挑战自己,他在黑板上拆解问题的样子让人佩服;而何泽慧更喜欢静下心来研究,她的实验总是准确无误,数据一丝不差,两人的较劲从课堂延续到实验室,谁也不肯服输,钱三强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早已把何泽慧当成了学习的标尺。   1936年毕业后,抗战的阴云笼罩在中国上空,两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钱三强考取中法庚款留学资格,前往巴黎居里实验室,师从居里夫人的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夫妇,投入核裂变研究,何泽慧则带着“把日本人赶回去”的信念,前往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专注于弹道学和精密测量,这段时间,他们一个扎根法国,一个在战火纷飞的德国,虽然没有直接联系,但两人都在各自的领域默默努力。   二战期间,欧洲局势混乱,信件往来几乎断绝,钱三强在实验室里埋头研究,用放射源寻找核裂变现象;而何泽慧则被困在柏林,躲避空袭的同时坚持实验,有一次,何泽慧通过红十字会辗转给钱三强寄去了一封简短的信,告诉他德国正在研究铀机器,并提醒他要小心,这封信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却让钱三强感受到一种特殊的信任,后来,何泽慧又把观测到的实验数据寄给他,这些数据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这也成了两人第一次跨国合作。   1944年,战争接近尾声,何泽慧带着满满一箱实验资料抵达巴黎,与钱三强重逢,两人已经八年未见,但曾经的默契依然存在,随后,他们在居里实验室并肩研究,一起攻克核裂变中的技术难题,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发现了铀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这一成果在国际物理学界引起轰动,“中国的居里夫妇”之名由此而来,那段时间,他们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逐一分析成百上千张实验照片,反复验证数据,确保实验结果经得起推敲。   1946年,两人在巴黎结婚,婚礼简单低调,婚后不久,这对科学伴侣就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回国,他们放弃了法国的优渥条件,毅然选择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1948年,两人带着满腔热血和先进的研究方法踏上了归国的船,那时候,中国的科研条件极为落后,连最基本的实验仪器都很难找到,但他们并没有退缩。   回国后,两人分别承担起不同的任务,钱三强负责统筹规划,搭建团队,争取资源,他先是推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为中国核物理研究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他还带头培养人才,为中国的核物理事业注入新鲜血液,何泽慧则更加专注于基础研究,她从核乳胶这种枯燥但关键的研究入手,带领团队反复试验,最终研发出可与国际水平相匹敌的核乳胶材料,这些材料为中国后来的核试验提供了重要支持。   两人在科研上的分工非常明确,钱三强擅长大局规划,协调多方资源,把团队的力量凝聚在一起;而何泽慧则专注于每一个实验细节,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可靠,比如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何泽慧带领团队攻克的中子物理数据,为氢弹的研发提供了重要支撑,这些看似枯燥的数据,实际决定了关键技术能否突破。   虽然工作繁忙,但他们的默契从未改变,钱三强的办公室永远在何泽慧的对门,有时候两人有事沟通,只需要在墙上敲几下,就能立刻明白彼此的意思,他们从清华时期的竞争对手,变成了并肩作战的伴侣,这种难得的默契贯穿了他们的一生。   然而,科学家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后来,他们也经历了政治风暴的冲击,科研工作被迫中断,何泽慧被调去从事基础劳动,但即便如此,她每天还会在心里默默复诵实验流程,把专业知识牢牢记在脑海里,钱三强则转向读书和整理资料,尽量不让自己的学术思维荒废,他们用这种方式守住了科研的底线,等待重回实验室的那一天。   风暴过后,两人又重新投入到科研事业中,他们不仅重启了高能物理研究,还着手编写科学史,为后来的科研工作者梳理脉络,何泽慧晚年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关心核数据和天体物理的进展;钱三强虽然身体状况逐渐衰退,但对科学的热情依然未减,他们用一生的努力,为中国核物理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 阅读:23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