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大势已去的蒋介石败逃台湾时,不光在船上塞满成箱成箱的金条和数不清的故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1-13 15:03:27

1949年,大势已去的蒋介石败逃台湾时,不光在船上塞满成箱成箱的金条和数不清的故宫国宝,还带走了道士张恩溥,蒋介石明明是虔诚的基督徒,为何要带一个道士走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龙虎山在中国道教里地位极高,被称为“道教祖庭”,这里的天师世代相传,张恩溥正是第六十三代天师,他的家族,祖上张道陵创立了正一派,道教许多重要仪式、法器、符箓都出自这里,到了张恩溥一代,他不仅掌管龙虎山,还肩负着整个正一派的传承重任,手里握着天师玉印、师宝印和法剑,这些都是道教正统的象征,在江西、福建、乃至台湾,天师的名字都有极高的分量,影响着宗教、民俗,甚至地方社会秩序。   民国时期,风云变幻,社会动荡,1920年代,北伐军和农民运动席卷江西,张恩溥的天师府首当其冲,那时,天师府不仅是道教圣地,也是当地的大地主,田地多、家丁多,符水治病、择日祈福,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天师,可一旦新思想、新政权到来,过去的光环也会变成负担,土地被分,法器被收,天师府一度人心涣散,张恩溥在动荡中曾被冲击,但很快形势又变,他得到国民党支持,法器归还,重回龙虎山。   有意思的是,张恩溥名声最响的一次,不是靠什么打坐、讲经,而是“祈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上海发生了一场大火,烧了整整七天七夜,人们束手无策,大家都觉得没救了,结果张恩溥被请去做法事,刚一祈雨,天就下起了大暴雨,火势很快被扑灭,这下子,天师的名气一下子传遍大江南北,蒋介石特地给了他个副军长的头衔,当然这只是象征性的,对外更是给正一派加持了不少分量,道士、信徒都为此感到骄傲,道教的影响力也随之水涨船高。   随着国共内战的推进,1949年成了一个分水岭,蒋介石带着部队和大批文物撤退台湾,文化象征成了他格外看重的东西,孔子的后人、章嘉活佛、张天师,这三大宗教文化传承人,被视为“中华正统”的代表人物,蒋介石信仰基督教,却很明白传统文化的号召力,带着这些人去台湾,就是要让人觉得中华文明的正脉还在,张恩溥本人其实并不情愿离开龙虎山,家族传承了一千多年,祖庭、法器、信众,都是根,但现实让他别无选择,最终,他跟着国民党去了台湾,成了道教正统在台湾的象征。   到了台湾,张恩溥的处境和在大陆时完全不同,台湾道教原本各有各的山头,规矩混乱,势力分散,张恩溥以天师身份,开始整合本地道教,他创建台湾省道教会,推行统一的授箓制度,把分散的道教力量收拢到一起,这样一来,不仅道教自身有了规矩,也让它和社会、政府之间的关系更加顺畅,张恩溥平时很低调,专心修行和著述,把正一派的经典、仪轨和经验都整理下来,虽然人在台湾,但他始终没忘龙虎山的老家,床头一直放着从大陆带来的玉印拓片,每天都要看看。   张恩溥在台湾生活了二十年,从没再回过大陆,1969年冬天,他安然离世,那时的天师府早已物是人非,但他留下的制度和传承在台湾扎下了根,后来,台湾的道教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和龙虎山的传统一脉相承,但又有所不同,龙虎山那边,随着社会变化,道教也在复兴,天师府重新修葺,香火复旺,信众络绎不绝。   蒋介石想把道教正统、儒、释三家领袖都带去台湾,确实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可传统文化的根本,并不是靠带走一个人或一枚印就能完全转移的,龙虎山依旧是道教的圣地,台湾也有了自己的道教传承,两岸之间,虽然分隔,但香火不断,信仰还在,每到重要节日,道士们还会提起张恩溥的故事,讲述他如何在风云变幻中守住道统。   其实,文化的传承靠的是人心,是人们自发的认同,无论在大陆还是台湾,道教的根基都在那些信众和日常生活中,张恩溥的一生,见证了一个家族、一个宗教在时代变迁里的坚韧,那些法器、经书、制度,看似是物件,实际是信仰和文化的载体,龙虎山和台湾的道教,就像同根生的树枝,各自生长,却都在风雨中顽强绵延。   信息来源:微信公众平台——六十三代张恩溥天师生平、张恩溥 - 百度百科    

0 阅读:50

猜你喜欢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