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在新加坡当了20年总理,如今以国务资政身份去伦敦开会,直接放话:中国老了,印度经济未来可能超车。这话不是随便说的,背后是新加坡和印度越走越近的现实。 先说他最看重的人口账本,这可是最直观的差距,国家统计局 2024 年的数据摆着,中国 60 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占到 22%,光是 65 岁以上的就有 2.2 亿,占了 15.6%,而 16 到 59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虽说还有 8.58 亿,但人口中位数已经摸到 39 岁了,街头随便抓十个人,平均年龄快四十了可不是夸张。 反观印度,人口早就飙到 14.38 亿,中位数才 27.6 岁,比中国整整年轻了 11 岁还多,更关键的是印度的劳动年龄人口要到 2048 年才会达峰,峰值能超过 11 亿,这意味着未来二十多年里,印度每年都能往外冒几百万年轻劳动力,而中国的劳动人口却在慢慢往下减,一增一减之间,差距可不就拉开了。 这种人口结构的差异已经开始反映在经济增速上,2024 年中国 GDP 增长 5%,虽说在大国里不算慢,但印度直接冲到了 6.5%,这背后的劳动力红利太明显了。 典型的就是制造业的迁移,苹果逼着富士康往印度扩产,2025 年计划在印度造 2500 到 3000 万部 iPhone,占全球产能的比例要从 12% 提到 25%,虽说现在印度工厂还得靠中国工程师盯着,但架不住当地年轻人多,培训个几年总能上手,资本就是跟着便宜劳动力走的,这一点谁也没法否认。 中国这边呢,劳动力成本逐年上涨,连新能源企业都开始往印度跑,远景能源在印度建了机舱和叶片制造厂,三一重能拿的印度订单毛利率比国内还高五个点,说白了就是当地人工便宜还能加班,这种优势短期内真不好替代。 再看新加坡和印度那套 “组合拳”,就知道李显龙的话藏着多少利益捆绑。新加坡早就成了印度最大的外资来源国,2005 年签的那份全面经济合作协定太关键,直接让双边贸易额从 200 亿新元涨到了 2022 年的 512 亿新元,现在更夸张,凯德投资要把在印度的资产翻一倍,两国还打通了 PayNow 和 UPI 的支付通道,转账跟在国内一样方便。 安全上更热闹,2025 年要搞 11 次联合军演,比往年翻了好几倍,新加坡还一个劲劝印度重返 RCEP,说白了就是想把印度拉进自己的圈子里。 这种情况下,李显龙夸印度几句 “有潜力” 太正常了,毕竟新加坡要靠印度制衡区域力量,印度要靠新加坡拿投资和国际认可,双方一拍即合,说句 “中国老了印度能超车” 不过是这场合作里的一句顺水推舟的话。 当然,这里面也藏着点 “选择性忽略” 的小心思,比如印度 22.5% 的女性劳动参与率低得可怜,还有 24% 的成年人文盲,这些年轻人能不能变成合格的劳动力还得打个问号,但李显龙要的是趋势不是完美,只要印度年轻人口的基本盘在,就有的是资本愿意赌一把。 中国这边虽说老龄化来了,但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到 11.21 年,比印度的文盲率可是强太多了,不过这些 “质量优势” 在 “数量优势” 面前,短期内确实没那么显眼。 说到底,李显龙的话既是对人口趋势的判断,更是新加坡大国平衡术的表态,毕竟身边有个年轻力壮的印度,再加上和中国的生意往来,新加坡才能在中间站得更稳,至于印度能不能真超车,那是几十年后的事,但眼下先把 “人口红利” 这张牌打出去,对新加坡和印度来说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