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十一,快递柜没有堆成小山,楼道里没有积压的包裹,手机里刷不到“快递爆仓”的新闻。朋友见面,不再比较购物车里的战利品;同事闲聊,少了互相抄作业的热情。可数据分明写着:全网销售额16950亿元,同比增长14.2%。 这组数字像悬在半空的烟花,响亮却照不亮任何人的脸。 我翻看自己的购物车——那些商品加加减减,最后留下的不足十件。需要的东西价格坚挺,打折的又实在想不出购买的理由。想起十年前第一个双十一,宿舍熄灯后还打着手电筒计算满减,草稿纸写满各种排列组合,像解一道关乎生存的数学题。那时省下二十块都值得发条动态,现在面对“跨店满300减50”的标语,手指都懒得动一下。 不是我们变了,是游戏规则露出了本来面目。商家提前两个月调高价格再打折的戏码年复一年上演,我们从愤怒到麻木,如今连吐槽都嫌浪费力气。当每个普通周二都变成“超级品牌日”,当直播间天天喊“史上最低价”,双十一就像被不断复制的表情,失去了所有表情。 朋友圈里有人说:“不是没有消费欲望,是口袋让我学会了分辨。”这条状态收获了大量点赞。在经历过抢菜难、居家办公、收入波动的三年后,很多人重新校准了生活的优先级。消费主义描绘的幸福图景开始褪色,我们更珍惜握在手里的实在。 双十一从节日变成了一个普通的促销节点。在这个消费主义与理性生活激烈碰撞的时代,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个转折——从追逐虚幻的折扣,到回归真实的所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