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广东男子赵泰来,放弃中国国籍,转头加入英国。在英国,他打扮成乞丐,四处捡废品,引人嘲笑。谁料,20年后,众人却含泪说:“我们为他骄傲!” 赵泰来这人,出生在广东东莞一个老字号家族,1954年的事儿。那时候东莞还挺乡土的,他家祖上出过伍廷芳,清朝的大使,出去谈生意顺带收了不少中国古董。赵泰来小时候父母就没了,被姨妈接到香港养大。姨妈家在九龙,过得不错,她教他认字看书,还讲家族那些老物件的故事。赵泰来听着听着,就对古玩上心了。长大后他读商业学校,毕业进姨妈的公司,从仓库小工干起,一步步管起海外订单。说白了,他是那种踏实肯干的家伙,不会飘,不会乱花钱。 1977年,姨妈病重,拉着他交代后事。原来家族在英国有个庄园,里面塞满了伍廷芳当年买回的文物,瓷器玉雕书画一大堆,全是中国流出去的宝贝。姨妈给了他一封信和张手绘地图,让他有空去瞧瞧。赵泰来收下,没当儿戏。五年后,1982年,他真去了。坐船到伦敦,租车晃荡到郊外,找到那破庄园。钻进地窖一看,箱子堆山,里面全是宝贝。他没动歪脑筋,就地封存,打算日后处理。这趟让他明白,家族责任不小,得一步步来。 转眼到1991年,赵泰来三十多岁了。公司干得风生水起,香港日子稳当。可他突然申请移民英国,正式入籍。外界一看,这小子疯了吧?家产不小,国籍说扔就扔。实际上,他是为那些文物铺路。直接运回中国,风险大,容易被盯上。入籍后,他低调买下庄园周边房产,名义上做收藏生意,其实是为掩护。别人不知道,他每天开破卡车满街转,捡木箱报纸泡沫,全是为打包用。那些“垃圾”在他眼里是宝贝,能护住瓷瓶不碎,玉器不碰。 捡废品这活儿,赵泰来干了几年,街坊看他那穷酸劲儿,背后议论纷纷。说他破产了,赌红眼了,或者卷钱跑路。伦敦东区那些工人,喝酒时拿他当笑话讲。可他不管,照旧五点起,车斗塞满东西拉回庄园。晚上在地窖分类,擦灰上码,拍照存档。文物总数上万件,有汉代玉衣,战国铜鼎,明清书画,价值连城。全是伍廷芳从拍卖会上淘回的,原本就该回中国。他算计着,蚂蚁搬家式运走,一箱箱小批量,避免海关麻烦。 为了合法,赵泰来拉上岳父,在伦敦注册艺术公司。小办公室挂几张假画,白天假装谈买卖,晚上继续打包。1995到1997年,两年工夫,他租船运了第一批到香港中转。箱子固定牢,海运单填得滴水不漏。运费贵,他卖了部分房产凑钱。姨妈留下的遗产,本够他下半辈子花,可他一分不留,全砸进去。说实话,这选择搁谁身上都难,可赵泰来咬牙顶住,就为让这些老物件回家。 文物到香港后,赵泰来没急着炫耀。先清点,再分类。瓷器泡水洗,书画平铺晾。过程琐碎,他花十年光景整理。不是贪图名声,而是怕出错,一件碎了就心疼。1995年,他开车去广州艺术博物院,捐了第一批,四万多件,三级以上文物一百五十来件。馆里人打开箱子,眼睛直了,那些青花瓷盘,釉色还亮堂。接着是广东美术馆,又一批书画陶器。赵泰来签字时,手稳当,协议上写明无偿捐赠。 1998年,他去番禺宝墨园,一次性捐一万多件。园里展厅腾空,摆满金缕玉衣和王子午鼎。那鼎是战国货,铸工精湛,边上刻铭文。赵泰来没要一分钱,捐完就走。之后又给中国历史博物馆送七千多件,江苏盐城博物馆也分了些。总共六万件出头,价值八亿人民币。国家文物局统计,这些东西填补了不少空白,让博物馆展品更齐全。他两次拿“世界杰出华人奖”,可他低调,从不张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