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中国空间站只能上3个人,而国际空间站却能达到十几人?说的直白一些,差别就是我们是私人别墅,而国际空间站就是群租房,中国空间站是我们自己造的,可以最大化让自己人利用,而国际空间站就不行,是多个国家共用的,他们只能挤一挤。 中国空间站的来头,得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那时候,国家就把航天当大事儿抓,搞出“第三步”计划,要建个能长期驻人的平台。先是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上天,重8.5吨,主要是练手对接技术。神舟九号飞船上去,俩航天员在里面待13天,试了生命支持系统,水循环装置回收湿气,数据线连得稳稳的。这步走稳了,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跟上,重13.8吨,加了天眼望远镜,俩人组驻留30天,搞蛋白晶体实验,调整太阳能板角度。 这些小站积累经验,到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发射,重17吨,长16.6米,直径4.2米,当家了。它管生活支持、导航、电力、推进,还带对接口。神舟十二号三人组6月17日到,检查面板,展开睡袋,连接摄像机。接着2022年7月24日,问天实验舱对接,重17吨,带空气锁和实验柜;10月31日,梦天科学舱上,重17吨,加货运锁和13个实验架。整个站体近50米长,总重超100吨,按T形摆开,加压体积340立方米,可住区122立方米。全是我们自己设计制造,从合金到软件,一条龙搞定,不借外力。 这设计里头,三人驻留不是憋屈,而是精打细算。核心舱有三个独立睡铺、厕所、淋浴、健身房,问天和梦天有短期住处,最大能住6人,但常态仨人够用。为啥?资源得省着花,水回收率90%以上,电解装置天天产氧,补给船半年一趟,神舟货运版拉氧气罐和实验包,对接接口统一,切换任务几分钟搞定。仨人分工清:一个管设备,一个主攻实验,一个管生活。早餐分真空米饭,午间记录太阳帆板数据,晚上各回舱室,灯光调暖黄,通风送恒温气。这样,氧水不乱耗,科研推得顺,从量子通信到空间育种,一项项成果落地。再生系统可靠,舱体一体化,没兼容毛病,任务推进没耽搁。 国际空间站那边,路子不一样。1998年11月20日,俄罗斯曙光模块先上,重19.3吨,管推进。12月4日,美国奋进号带Unity节点舱对接,连接电缆,模块咬合。2000年11月2日,首任三人组到,检查通风,启动推进,记录辐射。 之后模块接二连三:2001年4月,加拿大和谐舱用机器人臂抓牢;2008年2月,欧洲哥伦布实验室上,带实验架;5月,日本希望号加暴露平台。2009年5月,全组网,重420吨,长109米,常驻6人。航天员从不同飞船来,美国龙飞船卸生物样本,俄罗斯进步号送燃料,欧洲调试数据,日本装昆虫箱。换班时,访客涌入,峰值13人,节点舱脚步声乱,维修通道让路,工作台数据线缠脚。 那么为啥人这么多?说到底是多国合租的锅。16国出力,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加拿大各塞模块,设备标准不一,维修对接得磨几天。资源管理费劲,水氧靠运补,每人日限两升,电解器卡顿就关灯省电。实验五花八门,三千多项,维护159次舱外活动,超一千小时。各国保份额,宁多人挤,也得轮流上项目。 而两种模式,各有各的道道。中国空间站精简高效,突出自主优势,再生水高,氧自产,科研稳扎稳打,已批一千多项调查,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流体力学啥的都上手。国际空间站多国联手,视野广,医学进步大,但资源利益叠加,效率降,舒适低,也得硬扛。我们不排外,现在邀德国意大利航天员短期上,按任务需来,共享数据,不乱阵脚。 未来科学任务升级,模块扩展时,人数灵活调,但主力还是高效探索。大空间好技术,留给实事儿干,不是凑热闹。中国空间站稳健步伐,和世界各国携手,绘太空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