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声称「皇汉」主张「弃地」,也就是要抛弃「内地十八省」之外的国土,这真是天大

戴雨潇先生 2025-11-13 20:24:08

一些人声称「皇汉」主张「弃地」,也就是要抛弃「内地十八省」之外的国土,这真是天大的误解。首先要弄清「皇汉」是什么意思。按《说文解字》:皇者,大也。「皇汉」即大汉,最早就是指汉朝。两汉时候的人就经常以「皇汉」称呼自己的国家。后来很多朝代的人都喜欢以汉自比,例如小时候背过的《缚戎人》,白居易讲的是唐朝事,但是用词都是「汉军」「汉土」「汉语」。「汉」的含义变广了,汉人成了中国人的统称,「皇汉」也就不仅限于歌颂汉朝了,逐渐开始被用于歌颂本朝或者国人的伟大。如果用「皇汉」作为标签形容一群人,这些人理所当然的主张是「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他们只会嫌国土不够多,怎么会跟「弃地论」扯上关系的呢?之所以会出现这个误解,还得怪一个近代史的大名人——孙文。孙文在清末革命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按照今天一些人的标准,大概「皇汉」得不能更「皇汉」了。孙文本人也确实用过这个词,例如他在《太平天国战史》序中写道:「扬皇汉之武功。」同时,孙文确实也算是「弃地派」。他在革命的早期主张建立以内地十八省为领土的汉族国家,理由是:「近世五六百年,十八省之地几如金瓯之固,从无分裂之虞。」至于边疆,孙文认为可以割让给日本等国。他曾说:「吾人之目的在于灭满兴汉,革命成功之时,即使以诸如满、蒙、西伯利亚之地悉与日本,当亦无不可。」「满洲人之土地,对我中国汉人来说并非绝对必要。我辈革命如能成功,如满洲之地,即使满足日本之希望,当亦无妨。」理解孙文早期的这些观点,必须结合时代背景。当时的情况是弃地论在革命党人中并不罕见。除了孙文以外,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看法。例如号称「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表述则更直白。谭嗣同认为:「今夫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大而寒瘠,毫无利于中国,反岁费数百万金戍守之……不如及今分卖于二国(英、俄),犹可结其欢心,而坐获厚利。」孙谭等人会有这种观点,盖因当时的革命形势较为恶劣,革命党人为了获得外国列强的支持,只能出让部分领土。当然这些人从未真正领导全中国,卖国也轮不到他们,弃地主要还是处于理论阶段。而且孙文对外国的承诺在辛亥之后也出现了转变,不再公开主张割让领土,而是许诺出让经营权和开发权。倒是孙文的「衣钵传人」蒋中正把他的梦想付诸实践了:1945年8月14日,蒋的外交部长王世杰与苏联签订所谓《友好同盟条约》,承认外蒙独立,以换取苏联在新疆三区问题和随后的内战中支持国民党。然后果断被苏联给卖了。归根结底,孙文主张弃地,是因为他是个急切需要得到外部势力支持的革命党,只不过碰巧他这个人也持有一些「大汉族主义」观点而已。因为孙文这个所谓的著名「皇汉」支持过弃地,就说「弃地是皇汉的标志性主张」,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事实是很多政权在羸弱状态中都会被迫采用弃地的策略。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成功之后立刻就和德国签署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几乎把整个东欧都给弃了。中华苏维埃照搬苏联推出的1930年《宪法大纲》也「承认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民族自决权」,主张蒙、回、藏等族可以「脱离联邦」。这些总不能也被称作「皇俄」「皇汉」吧?最后,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一百年前的模样了,现在边疆局势前所未有地稳定:西域成了能源腹地与丝路必经之途、青藏高原是水源安全的保障和南亚制高点、内蒙古是重要稀土区和北方屏障、东三省作为重工业基地和粮食产区更是早已与内地无异。任何神智正常的中国人都断然不会主张把这些地方弃掉。「皇汉弃地论」可以休矣。

0 阅读:0
戴雨潇先生

戴雨潇先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