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内瓦的一家实验室里,一批“细胞打工人”上线了——培养皿里的活体人脑细胞。这些细胞大小只有一粒沙,但能接收指令、反馈信号,像电脑一样处理信息。科学家把它们称为生物计算机(biocomputers),用“湿件(wetware)”系统替代传统芯片,想通过人脑细胞造一台超低能耗的“活体电脑”。目前,全球多个团队已经开始通过互联网远程租用这些“人脑芯片”:- 有人用它们识别盲文,一个细胞团识别率61%,多个组合能达到83%- 有人用它们预测亚马逊雨林的石油泄漏路线- 还有团队训练脑细胞打Pong游戏,靠奖励与惩罚机制让它们学会“赢球”这些系统是真的用iPS干细胞培养出神经元,接上电极后投喂信号,让细胞自己“想办法”学会回应。每次反应都会改变它们内部的连接方式,逐步形成“记忆”。目前的训练方式有两种:1. 电刺激训练:正确反应就给有序电信号,错了就放白噪音;细胞会逐渐学会往“熟悉”方向行动2. 神经递质调节:用多巴胺增强特定信号路径,提升反应一致性但这个技术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有人担心它会被神话成“人工意识”,带来伦理和监管问题- 有人质疑它的实际用途还很远,“现在完全没法用来做事”- 但也有人坚持,它可能是理解大脑智能的新路径,比AI和量子计算更贴近“原始的智慧”这个项目的商业模式是这样的:学术机构可以免费接入,企业则需每月花$5000买独占使用权,而且使用目的全程保密。研究还在早期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真的在用人类大脑细胞搭建计算平台了。未来这个“湿件”能不能超越AI和芯片,谁都说不好,但门已经被打开。原文地址: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36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