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佩服,外媒眼光的毒辣,对我们的观察足够细! 最近这段时间,不少西方奢侈品行业的分析师和媒体人都在盯着中国市场感慨,说这市场的反转简直让人看不懂。要知道前两年,他们还在为中国奢侈品市场的低迷发愁,不少大牌的财报里都明晃晃写着中国区销售额下滑,门店客流量减半的消息,连带着整个行业都有点提不起精神。 可就在这几个月,风向突然变了,先是上海静安区商务局放出来的数据,今年7到9月,辖区里的奢侈品销售额硬生生拉回了正增长,而且增幅还不低,达到了5.08%。 紧接着,行业巨头LVMH也公开放话,说三季度的业绩正在改善,作为全球奢侈品行业的风向标,这话一出来,西方那边不少人都激动了,觉得中国市场这是要重回巅峰,奢侈品行业的春天又要来了。 就在大家都在琢磨这波回暖是不是真的稳了的时候,有外媒突然抛出一句话,直接戳破了这场“狂欢”的表象:这波反弹压根不是什么消费力突然爆发,说白了就是靠折扣降价砸出来的新增量。 这话一出来,不少人回头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就说刚过去的双11,天猫那边公布的数据显示,巴黎世家、Burberry这些以前拽得不行的大牌,销售额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Coach更是厉害,开卖首日就飙出了三位数的同比增幅。 要是搁以前,这些牌子别说参加双11满减了,就算是过季款也顶多打个九折意思一下,可今年不一样,打开天猫奢品频道一刷,满减券、限时折扣、专属礼盒优惠随处可见,有的老款手袋直接降到了七折,连带着一些当季的配饰都有了不小的让步。 而且不光是线下,线上的玩法也更多,MaisonMargiela跟SALOMON搞的联名款,在天猫首发的时候搞了前100名下单送定制配件的活动,结果上线没几分钟就卖光了,后续还加了一波库存才满足需求。这些操作要是放在前两年,根本不可能出现,那时候大牌们都忙着维持“高端不降价”的人设,生怕打折掉了身价。 其实大牌们愿意放下身段打折,也是被逼出来的。前两年疫情刚过的时候,不少人以为奢侈品会迎来报复性消费,可现实却是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尤其是占比越来越高的千禧一代和Z世代,他们买奢侈品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认LOGO,更看重设计感和性价比,要是价格不合适,宁愿再等等或者选平替品牌。 有数据显示,现在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里,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已经超过了60%,这些年轻人从小接触互联网,对价格敏感度高,而且很会比价,线上线下哪个渠道划算就往哪去。大牌们要是还抱着“不打折”的老思路,根本留不住这些客户。 不过话说回来,折扣虽然是这波反弹的主引擎,但也不是唯一原因。大牌们也在悄悄调整策略,不再只盯着手袋、服饰这些传统品类,而是往更多生活场景延伸。 比如今年双11期间,天猫奢品的冰雪运动类目增长了80%以上,Balenciaga、Zegna这些牌子推出的滑雪服、雪镜成了年轻人的新宠,一方面是“奢滑风”的流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运动装备在折扣后性价比更高,年轻人愿意为兴趣买单。 还有高端家居品类也成了黑马,Wedgwood的香槟杯、&Tradition的花苞灯、Alessi的红酒开瓶器,这些以前在高端家居店才有的东西,现在在天猫上就能买到,而且双11期间还有两位数增长,不少一二线城市的白领都趁着折扣给自己的新家添置这些“小奢品”。 这些变化其实也说明,中国的奢侈品消费正在从“炫耀性消费”转向“品质化消费”。以前大家买奢侈品可能是为了撑场面,现在更多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或者找到跟自己审美契合的东西。 西方媒体只看到了折扣带来的增长,却没看到这背后品牌的无奈和市场的转型。以前大牌们在中国市场躺着都能赚钱,现在却要花心思搞活动、做联名、调价格,这不是因为中国消费力下降了,而是消费者变得更成熟了。 他们不再盲目追捧国外大牌,而是学会了挑款式、比价格,甚至会为国产高端品牌买单。大牌们要是想长期在中国市场立足,光靠偶尔的折扣肯定不够,还得真正读懂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比如推出更符合本土审美的设计,拓展更多贴近生活的品类,或者把服务做得更贴心。 总的来说这波奢侈品市场的反弹,与其说是折扣带来的“虚假繁荣”,不如说是市场重新洗牌的开始。外媒看到了表面的增长,却没看透背后的逻辑:中国消费者不再是“人傻钱多”的代名词,他们用钱包投票,倒逼品牌放下身段、调整策略。 对于大牌们来说,这波折扣是救急,也是转型的契机。要是能抓住这个机会,真正读懂中国市场的变化,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要是只把折扣当成权宜之计,不做长远调整,那下次可能就没这么幸运了。毕竟现在的中国消费者,早就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