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广新闻今天报道:“中国与荷兰芯片对峙内幕曝光,荷兰经济大臣称对西方是‘警钟’。英国卫报11月13日刊出对荷兰经济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的采访。这位在荷兰与中国围绕安世半导体公司对峙的核心人物表示,他不后悔,若需要,他会做同样的事情。 安世半导体这家公司,总部设在荷兰,但其核心产能却在中国东莞。这种结构并不奇怪,在全球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多跨国公司都在中国设有关键制造基地。 与其他情形相异,安世的控股方乃是中国企业闻泰科技。此一状况,恰为荷兰政府此次付诸行动的关键缘由。 去年秋天,荷兰突然动用一部鲜有人知的冷战时期法律,冻结了闻泰对安世的控制权,理由是“国家安全”。这番操作,让本就敏感的芯片行业再度紧张。 实际上,荷兰政府的举动并不是无的放矢。欧盟近年来在“技术主权”上声音颇高,强调要减少对外依赖,尤其是在半导体、能源等关键领域。 荷兰身为光刻机巨头所在地,在整个芯片产业链中占据着独特地位。这一次,以国家安全为名介入安世,确实符合欧盟整体的政策取向。 但问题在于,这种干预是否真正出于“自主”决策?法庭文件显示,美国早在今年年中就曾向荷兰提出明确要求,干预安世管理层的构成。这种时间上的巧合,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背后的外部压力。 中国的反应非常迅速,也非常精准。出口管制措施落地后,安世在中国的芯片工厂暂停了对外供货。这 不是简单的对抗,而是清晰传递出一个信号:合作是双向的,控制链条的不是唯一一方。 欧洲汽车厂商很快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安世所生产的,是汽车制造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芯片。 虽然不是最顶尖的技术产品,但一旦缺货,整个生产线的运转都会受到影响。从德国到法国,多个行业协会开始呼吁政治层面尽快解决问题。经济规律总是比政治口号更有说服力,特别是在库存告急的时刻。 在这样复杂的局势下,卡雷曼斯的言论显得颇有看头。他一面着重强调,荷兰此番出手旨在捍卫欧洲的技术与经济安全;另一面,又竭力淡化外界对其“听命于美国”的诸多质疑。 他说“如果重来一次,我还是会这么做”,似乎是一种坚持原则的态度,但从后续荷兰政府的调整来看,这种“坚持”并不绝对。 随着欧洲制造业的压力不断上升,荷兰开始表现出愿意沟通的姿态,甚至传出可能撤销对安世接管令的意向,只要中国恢复供应。这种态度上的转变,不是理念转变,而是现实压力的倒逼。 荷兰的法律手段固然有其制度依据,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脱离市场逻辑的行政干预,最终都很难独善其身。 更何况,这次事件中,中国作为安世实际产能的掌控者,并没有选择强硬对抗的方式,而是以法律和政策为工具,有序推进反制。 中方明确表示,对合规的民用芯片出口将予以豁免。这种有节制、有原则的应对,一方面维护了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对全球产业链稳定的负责任态度。 在安世的中国区工厂,员工们的选择也很有代表性。他们公开表示,只听从中国法定代表人的指令,工资由国内公司发放。 这不仅是对实际控制权的认可,更说明在企业运作层面,控制权远不止体现在股权结构上,市场和产能,是更直接的现实基础。 这场芯片对峙,不仅是中荷间的摩擦,更是全球供应链深度交织下的一个缩影。它揭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在当今这个高度互联的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独立于他国,实现所谓“绝对安全”。 正是因为这种相互依存,才更需要在制度设计和政策执行上保持克制和理性。否则,一时的强硬可能换来更大的反作用力。 卡雷曼斯在采访中反复强调“警钟”的意义,但真正的警醒,不应只是对所谓“技术外流”的担忧,更应是对单边主义思维的反思。 事实已经证明,控制得再紧,也无法回避供应链的现实逻辑。中国的应对方式,既展现了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也释放了愿意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善意。 相比之下,荷兰这次出手虽快,却在执行过程中逐步显露出后劲不足的尴尬局面。 未来安世事件如何收场,仍有待观察。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件事已经为全球芯片产业敲响了一个更大的警钟:不是任何国家都能通过行政手段改变市场逻辑,也不是任何合作关系都能被政治考量轻易打断。 从这个角度看,卡雷曼斯口中的“警钟”,如果真的起到了作用,那它应当提醒欧洲,更应提醒世界:在全球产业链高度耦合的今天,彼此信任比任何单边措施都更值得珍惜。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