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默茨的最新表态:6G不用中国的,美国的也不要。 默茨的“6G 中美都不要”更像一场高调的政治宣言:对外展示“欧洲数字主权”决心,对内安抚安全部门与跨大西洋关系,同时给本土及欧盟厂商留出市场想象。但真到标准制定、芯片、专利、成本与出口市场多重现实面前,德国能否兑现“双重脱钩”,仍存巨大问号。 这番表态听着有骨气,却绕不开全球6G专利的既定格局。截至2025年6月,中国6G专利申请量占全球40.3%稳居第一,美国以35.2%紧随其后,两国合计占据超七成份额。 德国的5G基础不算薄弱,O2 Telefónica等运营商已实现98%人口覆盖,但这只是通信升级的起点。6G需要的通感一体化、AI融合等核心技术,德国尚无独立突破的实力。 欧盟确实在推进6G研发,ETSI成立了开源测试平台,还启动了SNS JU联合研发项目,但这些举措刚起步,距离形成成熟技术体系还有漫长距离。 英特尔在德国马格德堡的芯片厂并未取消,只是推迟两年建设,计划投资超300亿欧元。即便如此,欧洲半导体产业链的缺口,也不是短期能补齐的。 6G从标准制定到商用落地有明确时间表,3GPP计划2029年发布商用标准,2030年实现部署。德国想另起炉灶,根本赶不上这一全球节奏。 德国汽车、工业物联网等支柱产业,早已深度融入全球通信供应链。强行切割中美技术,只会让这些产业面临设备兼容、技术断供的现实难题。 所谓“数字主权”不该是闭门造车。6G的天地一体化、跨域协同特性,决定了它必须依赖全球合作。脱离主流技术生态,只会让德国陷入研发成本高企、产品无人兼容的困境。 科技竞争的核心是实力而非口号。欧盟虽投入巨资研发6G,但在专利、芯片等关键领域的短板,绝非一句“中美都不要”就能弥补。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