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离去后,49岁的翁帆穿着35元的帆布鞋悄然搬离旧居,带走34箱沉甸甸的手稿。她依然居住在清华园内,只是从别墅移居到南区的教授公寓,每日在食堂用两荤一素的简餐,清早提着磨破边的帆布包走向图书馆。 熟悉翁帆的人都知道,她向来不看重物质,跟着杨振宁生活的这些年,始终保持着简单低调的作风。 以前两人住在清华园的别墅里,屋里没有奢华的装饰,最多的就是书架和杨振宁的学术资料。 如今先生离去,她没有贪恋舒适的居住环境,反而主动搬到了更朴素的教授公寓,房间不大,却收拾得整洁有序,最显眼的地方依然堆满了书籍和那 34 箱手稿。 这些手稿是杨振宁一生的学术结晶,从早期的物理研究笔记到晚年的学术思考,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批注里,藏着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智慧,翁帆深知其珍贵,打包搬运时亲自上手,生怕有一丝损坏,每一箱都贴好标签,标注着研究领域和时间,这份细致,是对先生学术生命的极致尊重。 食堂里的工作人员也对她印象深刻,每天饭点,翁帆都会准时来打饭,从来不多点,就是两荤一素的标准简餐,有时遇到学生或者同事,会主动让座,说话轻声细语,没有一点架子。 有学生偷偷拍过她打饭的照片,照片里的她头发简单束起,脸上没施粉黛,眼神平静温和,和普通的大学老师没两样,谁也想不到这是曾经陪伴在科学巨匠身边的人。 那 34 箱手稿,承载的不仅是杨振宁的学术成就,更是两人相濡以沫的情感。 翁帆知道,先生一辈子最看重的就是学术研究,这些手稿里有他对物理领域的开拓性思考,有未完成的研究提纲,甚至还有和其他科学家的通信草稿,都是不可复制的学术财富。 她搬到教授公寓后,专门腾出一间小房间存放这些手稿,房间里保持着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还特意买了防潮防虫的收纳盒,每过一段时间就会仔细翻阅整理,遇到模糊的批注,会对照先生的其他著作慢慢辨认,遇到有争议的学术观点,会记录下来,方便日后和相关领域的专家探讨。 有人觉得翁帆这样太辛苦,守着一堆手稿过着清贫的日子不值得,可在她看来,这是最有意义的事。 杨振宁生前曾说,翁帆是他学术研究的 “最佳助手”,很多手稿的整理和归档,翁帆都全程参与,如今先生离去,她接过这份责任,就是想让这些学术遗产能发挥更大的价值,让更多人了解先生的研究成果,传承他的科学精神。 她没有利用先生的名气谋取私利,反而主动远离喧嚣,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手稿整理和学术传承上,这种淡泊名利的品质,正是杨振宁一生所倡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