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苏联姑娘太多,不好找对象,政府想出个实在招儿,解决了大问题。 战争刚结束,苏联大地上一片狼藉,姑娘们成群结队走在街上,却总觉得身边少了点什么。那些本该牵手共度余生的男人们,大多长眠在斯大林格勒的雪地或柏林的废墟里。姑娘们该怎么办?国家未来又怎么走?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几乎把所有能上战场的男人全动员了。三千多万青壮年奔赴前线,到1945年胜利时,阵亡和失踪的就近两千七百万。人口普查一出来,数据触目惊心:20到40岁的妇女数量是男人的两倍多,有些地方甚至三倍。城市里,工厂流水线基本靠妇女顶上;农村里,田地里全是女人的身影。姑娘们想找对象,难上加难。不少人守着空荡荡的家,日子过得紧巴巴,国家也捏了把汗。 当时的社会氛围,你能想象。婚姻登记处冷清得像没人气,统计显示,1947年全国单身妇女超一千四百万。乡下更糟,幸存的男人成了稀缺资源,有些地方甚至闹出妇女轮流“借”丈夫生孩子的怪象。报纸上开始议论“寡妇难题”,大家伙儿都明白,人口不恢复,工业农业都玩不转。苏联领导层坐不住了,在莫斯科的会议上,这事儿成了头等大事。苏共中央的简报直指:恢复工业得手拉手恢复人口。 政府没拖泥带水,早早就有准备。1944年7月8日,战争还没打完,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就通过了《关于增加国家对孕妇、多子女母亲和单身母亲援助的法令》。这份法令接地气,直奔主题:国家出钱出力,鼓励妇女多生孩子,不管结没结婚,都一样照顾。生五到六个孩子的母亲,领“母爱勋章”,加现金补助;七到九个的,授“母荣勋章”,每月多发粮票和钱;十个以上的,直接封“母英雄”,住房医疗全包,还发金星勋章。单身母亲也别愁,补贴、产检、婴儿食品,全线优先。 这法令一出,等于给妇女们发了张“通行证”。10月27日,又补了条具体规定,明确“母英雄”称号的设立。宣传上也跟上,报纸广播天天念叨“母亲是祖国的脊梁”。复员军人再婚,住房优先;跨地区通婚,鼓励不同民族混居生娃。白俄罗斯、哈萨克的劳动力,也拉进来补位。姑娘们不再藏着掖着,生孩子成了光荣事儿。政策像一股暖流,慢慢渗进千家万户。 实施起来,效果立竿见影。1946年,新生儿数量就开始回升。医院产房忙活开了,街头婴儿车多了起来。1950年代,出生率年年往上窜。政府还建托儿所,妇女上班带娃不耽误事儿。赫鲁晓夫同志接棒后,更是把政策推向高潮。兴建妇女专班,单身母亲工资照发,国家帮带孩子。到1959年,婚姻登记量恢复到战前九成。城市里,婚礼又热闹了;农村虽还有男女比例的尾巴,但集体农场机械化了,妇女们出力不累。 这套“实在招儿”,说白了就是国家把妇女当宝贝,实打实支持。苏联妇女扛起重担,工业产值蹭蹭涨,农业产量翻番。人口总量稳稳突破两亿,性别比例也渐渐平衡。统计学家后来总结:这是几千万妇女用青春换来的“正常”。 当然,问题没一夜之间全解决。六十年代,有些乡村还女多男少,妇女们在田间工厂拼命干活,夜里织毛衣盼日子好转。但整体上,国家稳住了阵脚,社会像打了鸡血。政策不光救了人口,还稳了人心。妇女地位高了,家庭稳了,国家底气足了。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关键时刻,领导有方,群众有劲儿,就能化险为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