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秘书长将改选,中美杠上了,中方不排除连续否决美支持人选。美国连会费都欠缴,还有什么资格在联大指手划脚。 联合国秘书长换届这事儿,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大,是因为这是全球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之一的“掌舵人”换人了,影响范围是全球; 小,是因为这位置看起来风光无限,实权却有限,更多时候像是个协调员、调解员和发言人。不过这次情况不太一样,中美在联合国又杠上了,而且火药味比以往浓了不少。 中方明确表示,对于美国支持的候选人,不排除会连续使用否决权。这话一出,瞬间把联合国秘书长选举这事儿,变成了一场大国博弈的新战场。 美国这几年在联合国的表现,确实让人难以恭维。会费严重拖欠,不是一次两次了。2023年联合国官网就公开指出,美国欠缴的常规会费和维和费用累计数额已经是五常中最多的。 要知道,联合国的运转靠的就是会员国交的会费,尤其是常任理事国本应该带头交,结果美国成了最大“老赖”,说得难听点,自己都不交房租却天天在别人家里指手画脚,换谁也不舒服。 更尴尬的是,美国一边欠钱,一边还想当“评委”,在秘书长人选上各种活动,谁听着都觉得不合理。你连会员义务都没履行好,凭什么在秘书长选举上这么有话语权? 这就好比某人天天欠着物业费,却跑来开业主大会指挥别人装不装电梯一样,说不过去。这种现象其实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历史上美国多次拿会费作为施压工具。 想通过“欠费”来表达不满或施加影响,结果就是害得联合国财政频频拉响警报。2019年,联合国差点都发不出工资,就是因为美国大额欠费迟迟不交。 中方这次态度之所以这么坚决,不只是为了秘书长人选本身,更是对美方长期以来霸权心态的一种回应。中国一直主张联合国是多边主义的核心平台。 秘书长人选应该体现公平、公正、透明,而不是谁出钱多(更何况还没真出钱)谁说了算。美方如果继续这种“我不交钱我还要挑人”的操作。 势必会引发越来越多国家的不满。很多发展中国家其实早就心里憋着劲儿,只是碍于美国影响力不好明说,这次中方站出来,也算是说了许多国家不敢说的话。 说到底,联合国秘书长的选举规则虽然是由安理会推荐、联大批准,但五个常任理事国却握着否决权。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只要有一个五常不满意,候选人就可能过不了关。 这次美国推人,中方表达强烈不满,意味着候选人就算有其他国家支持,也可能被中方否掉。这种博弈在联合国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先例。 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曾多次在秘书长人选上扯皮,甚至还有人被连续否决了三四次才轮到别人上台。既然五常有否决权,那有没有可能改变规则? 其实有的,比如有人提议,如果一个国家长期欠缴会费,能不能让它失去表决权?这不是乱说,联合国宪章第十九条就明确规定,会员国如果两年内欠缴会费超过应缴金额的总和。 它就可能在联大失去投票权。当然,这条规定是针对所有会员国的,不分大小国家。问题是,这条规定对美国这种“特别大”国家执行起来并不容易。 毕竟没有哪个秘书长敢真让美国在联大闭嘴。要真执行,美国可能立刻就掀桌退出,联合国财政更麻烦。所以,有人呼吁修改机制。 比如规定欠费国家在安理会或秘书长选举中也失去表决权,只要三分之二成员国通过即可,这种设想虽然听起来理想,但现实中推行难度极大。 五常之一的美国怎么可能轻易接受这种限制自己权力的规则?而且只要五常之一反对,宪章就改不了,这是个死结。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事也不是毫无希望。现在全球对联合国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是在秘书长的选举和安理会的权力分配上。 许多国家早就希望能打破五常垄断决策权的格局,而这次中美在秘书长人选上的对抗,也许会成为推动改革的一个契机。 至少让更多人意识到:联合国不能总是被几个大国当成私人俱乐部在运作。至于说作为五常之一的公民是否还能竞选联合国秘书长,这个问题其实挺现实的。 联合国秘书长历来都不是五常国家的人,因为担心公正性和权力平衡问题,五常国候选人基本都被默认为不合适。所以,不是你能力不够,而是游戏规则本身就不让你上场。 这也是联合国为了维持一定的中立性设下的制度安排。想改变这个规则,也得所有五常点头同意,那可能比让美国准时交会费还难。 眼下来看,如果美国还不打算把欠的钱补齐,还想继续在秘书长人选上呼风唤雨,那中方亮出否决权也就不奇怪了。毕竟规则是大家定的,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 要想有话语权,先把会费交清再说。否则,哪怕你声音再大,大家也未必愿意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