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对中国出手了!德国联邦议院于13日通过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法律,赋予内政部全面权力基于网络安全风险,禁止中国技术供应商参与德国关键基础设施建设。 不过这一决策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德国近年来对华政策向“安全优先”转向的集中体现,背后更藏着欧盟层面的战略考量与自身的利益博弈。 法律刚一通过,德国总理默茨便公开表态,不仅要将中国供应商排除在未来6G建设之外,还计划分阶段拆除现有5G网络中的相关设备,甚至要联合法国推动“摆脱中美技术依赖”的路线。 明眼人都能看出,所谓的“网络安全”更像是个借口,真正的核心是对“数字主权”的过度焦虑——欧洲在芯片、通信等领域长期依赖外部供应,德国作为欧盟经济引擎,急于想走出一条独立的技术路线。 这一政策的出台,离不开欧盟NIS2指令的推动,该指令明确要求成员国加强关键基础设施防护,减少对单一外国供应商的依赖。 而德国自身对中国技术的高依赖度更是让其坐立难安:截至2023年底,德国5G设备中中国供应商的市场占比超五成,关键天线设备依赖度更是达到100%,这些设备早已深度融入铁路、工业等核心领域。 此外,德国95%的稀土依赖中国进口,而稀土正是新能源、国防等产业的关键材料,这种结构性依赖让德国政府陷入了战略焦虑。 但这场“去中国化”的豪赌,德国注定要付出沉重代价。据测算,仅替换境内现有相关设备的直接成本就超过20亿欧元,若算上软件适配、网络中断等隐性成本,损失可能高达上千亿美元。 更棘手的是,德国计划动用公共资金为运营商补贴,这一方案已引发国内广泛争议,不少企业直言“这是拿纳税人的钱为政治决策买单”。 要知道,2025年头八个月中德贸易总额仍高达1634亿欧元,中国仍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中方早已明确回应,所谓“安全风险”并无任何实质证据,这本质是典型的有罪推定。中国供应商在欧洲运营多年,始终严格遵守当地法律,为德国数字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德国的做法不仅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更损害了中德之间的互信基础。 要知道在全球供应链深度融合的今天,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最终只会反噬自身——德国想要脱离中美技术体系,却面临本土研发不足、市场规模有限的现实困境,这场“数字主权”的梦,恐怕很难照进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