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裁后,没有办法的俄罗斯狠心下来,给自己的石油打了一个大折扣! 最近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的乌斯季卢加港特别热闹,油轮排着长队等待装货,但船主们脸上没多少喜色。懂行的都知道,这些油轮拉走的每桶原油,都比国际市场均价低了将近20美元。放在半年前,俄罗斯石油最多也就比国际价低10美元出头,如今把折扣翻倍,说白了就是被美国的制裁逼到了墙角,不得不下的狠手。 这一切的导火索,是特朗普政府10月底抛出的那轮"精准打击"式制裁。美国财政部直接把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卢克石油这两家巨头拉上黑名单,连带着它们34家子公司一起封,这两家企业的原油出口量加起来占了俄罗斯总出口的近一半。 更狠的是那个"50%穿透规则",只要被制裁企业持股超半数的关联公司,不管是孙公司还是合作企业,全被纳入封锁范围,等于一下子掐住了俄罗斯石油出口的半条命。 紧跟着欧盟也凑了热闹,宣布从明年4月起禁运俄罗斯液化天然气,2027年全面断供,还把俄罗斯原油价格上限压到了每桶47.6美元,这简直是要把俄罗斯的石油路堵死。 要知道石油可是俄罗斯的经济命脉,虽说这些年一直在努力降低依赖,2024年油气收入占财政比重已经降到30.3%,但这依然是撑起国库的关键支柱。 之前西方没加码制裁时,俄罗斯石油靠着稳定的质量和适中的价格,在全球市场吃得开,欧洲是大客户,印度、中国也常年采购。可制裁一来,欧洲市场直接关门,连带着给俄罗斯石油运输提供保险、物流的西方企业也纷纷撤资,怕被美国连坐处罚。 这下原本顺畅的出口渠道突然卡了脖子,油井不能停,库存越堆越多,再不降价找新买家,就得面临"开着机器赔本"的窘境。 有莫斯科的能源分析师算过一笔账,按现在每桶低20美元的价格,就算每天能卖出1000万桶,一天也比之前少赚2亿美元。但没办法,总比砸在手里强。 俄罗斯西伯利亚油田的一名工程师就说,他们那边油井24小时不停转,要是原油运不出去,地层压力变化可能导致后续开采成本飙升,到时候损失更大。 这种情况下,打折就成了最直接的求生手段——用价格优势吸引那些不怕美国压力的买家,保住基本的出口量。 降价这招确实管用,最明显的就是印度市场。虽然美国一直施压让印度减少进口,但俄罗斯原油的低价实在诱人,9月份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还占了全国进口量的35%,达到161万桶/日。 印度最大的炼厂信赖工业就公开说,俄罗斯原油到岸价加上折扣,比中东原油每桶能省12美元,炼出的柴油、汽油在东南亚市场很有竞争力。除了印度,土耳其、巴基斯坦这些国家也开始加大采购量,黑海港口的油轮调度记录显示,最近开往这些国家的油轮数量比上个月多了三成。 但这背后的心酸只有俄罗斯自己清楚。之前俄罗斯石油出口收入靠着稳定的价格和销量,2024年还实现了11.131万亿卢布的油气收入,同比增长26.2%。可现在就算销量保住了,收入缩水也是板上钉钉的事。 为了对冲损失,俄罗斯也在想各种办法。一方面是用本币结算,和中国、印度的交易越来越多使用人民币和卢比,避开美元结算的限制;另一方面在加紧造自己的油轮。 还有就是开拓新航线,北极航线的货运量今年增长了40%,虽然冬天有结冰期,但夏天能大大缩短到中国的运输时间,节省不少费用。 这波降价也让全球油市泛起了涟漪。美国本土的页岩油企业先慌了,得州的一家页岩油公司就抱怨,俄罗斯低价原油抢占了他们在亚洲的市场,现在不得不把自家原油价格下调5美元一桶。 华尔街的分析师也测算,要是俄罗斯维持这个折扣,明年美国石油行业的利润可能会减少120亿美元。连欧盟内部都出现了分歧,匈牙利、保加利亚这些国家本来就依赖俄罗斯能源,现在看着邻国买低价油,纷纷向欧盟施压,要求放宽制裁限制。 其实俄罗斯从来没想过靠降价抢市场,毕竟谁也不想做赔本买卖。就像俄罗斯能源部长说的,"我们不是在打价格战,只是在捍卫自己的出口权"。石油对于俄罗斯来说,不只是经济支柱,更是保障国家稳定的基石。 这事儿说到底,还是美国把单边制裁当武器用的结果。把能源当成打压工具,最终伤害的不仅是俄罗斯,还有全球能源市场的稳定。俄罗斯石油打折的无奈,恰恰反映了当前国际能源格局的脆弱。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正是这种压力,逼着俄罗斯加快经济转型,减少对石油的依赖,2024年非油气收入增长26%就是个好迹象。或许再过几年回头看,这波被迫的折扣,反而成了俄罗斯经济转型的催化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