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巴基斯坦规划部长阿赫桑·伊克巴尔突然宣布了:承认没有把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用好,因治理不善和内耗,项目停滞带来损失与机会流失。 2013年走廊提出,总额约620亿美元,公路、电站、港口都在清单上;中老铁路2016开工、2021通车,节点清晰;结论很直白:同样是大工程,节奏决定成败。 按理说 620 亿美元不是小数目,要是咬着牙按节奏推进,早该见着成效了。可现实是项目说停就停,争议没完没了。 就说那两个总价值 40 亿美元的水电项目,科哈拉 1124 兆瓦、阿扎德帕坦 700.7 兆瓦,本来是解决电力短缺的关键工程,结果因为财务结算没搞定,直接被从国家发电规划里踢了出去。 更闹心的是开伯尔 - 普赫图赫瓦省的两个小水电项目,当地官员说早就符合标准了,结果联邦政府一句 “没达到最低成本标准” 就给否了,人家能不骂 “改规则、违承诺” 吗? 这内部掰扯来掰扯去,项目搁置了, electricity 缺口补不上,老百姓用不上稳定电,企业不敢扩大生产,损失的可不只是钱,是实实在在的发展机会。 瓜达尔港的事儿更让人着急。这个被寄予厚望的港口,本该是区域贸易的枢纽,可配套的燃煤电站却拖成了 “半拉子工程”。 2018 年就定了电价,到 2025 年还没见影子,成本从 2.9 亿美元涨到 4.4 亿,翻了快一倍,电价更是从每千瓦时 6.96 卢比飙到 25.99 卢比,涨了近四倍。 中方开发商想涨价续建,巴方说太贵承受不起,一会儿要换燃料,一会儿要改方案,折腾来折腾去,港口缺电的问题始终没解决,自由区就算启用了,没电没水没顺畅的疏港路,货物怎么进怎么出?跟人家新加坡港比起来,差的可不只是码头硬件,是说干就干的节奏和配套落地的效率。 最关键的 ML-1 铁路改造,作为贯穿巴基斯坦南北的大动脉,本该是走廊的 “主动脉”,结果方案改了又改,十年过去居然还没真正开工。 要知道铁路这东西,早一天通车就早一天赚效益,中欧班列能火,不就是因为国内段跑得稳、效率高吗? 可巴基斯坦这边,决策摇摆、内耗不断,连条主干线都修不顺畅,货物运输卡在路上,商家自然不愿来,620 亿美元的投入就像泼出去的水,没形成循环的效益,反而拖出了一堆烂摊子。 再看中老铁路,那节奏才叫 “说到做到”。2016 年开工时,谁都知道难 ——1035 公里的线路,穿的是 “地质博物馆”,山高林密,岩盐、涌水、高地温全是拦路虎。 友谊隧道里含盐量高达 80%,岩盐遇水就成盐水,能把钢筋都腐蚀了,建设者们硬生生花 16 个月攻关,给钢筋穿 “环氧树脂防护服”,用高强度混凝土才啃下这块硬骨头。 元江特大桥 154 米高的桥墩,相当于 50 多层楼,峡谷里风速每秒 40 米,建设者就像在空中搭积木,用监控量测系统一点点调整,愣是按期完工。 为了保护亚洲象,线路特意绕开保护区,修了防护栅栏和声屏障,甚至用马帮驼材料上山,就为了不破坏植被。 工人们在 40 度高温的隧道里靠冰块降温,在涌水成瀑的洞里干得浑身湿透,可没人喊停,因为目标明确、节奏清晰:哪天挖通隧道,哪天架好桥梁,都有准谱。就这么咬着牙干了五年,2021 年底准时通车,没有一丝拖沓。 通车后的效果更是立竿见影。截至 2025 年 4 月,累计运货 5720 万吨,发送旅客超 4860 万人次,货运量连续三年两位数增长。 以前东南亚水果运到中国,公路颠簸、海运太慢,现在 “澜湄快线” 26 小时就到,冷链箱能把温差控制在 0.1 度,榴莲、山竹运过来还新鲜得能闻见果香。 老挝的矿产、中国的工业品,3000 多种货物借着这条铁路流通,中老贸易额从 2021 年的 43.5 亿美元,涨到 2024 年前 9 月的 60.74 亿美元,这就是节奏快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更难得的是,中老两国没搞内耗。从谈判到建设,老挝政府态度始终如一,不玩政治派系那套,中方则派了 900 多名技术人员去 “带徒授艺”,帮老挝培养自己的铁路人才。 现在万象赛色塔开发区入驻了 154 家企业,年产值超 20 亿美元,磨丁特区也吸引了近 900 家企业,这些都是铁路通车后 “趁热打铁” 搞起来的产业,节奏一跟上,经济自然活了。 伊克巴尔部长的坦白算是点醒了人:620 亿美元砸下去,不能只听口号不见实效。看看中老铁路,五年通车、三年见效,用节奏换来了发展红利。 要是巴基斯坦能理顺治理,减少内耗,把停滞的项目一个个盘活,把该修的路、该建的电站抓紧落地,这条走廊未必不能迎头赶上。 毕竟,大工程的成败,从来都写在推进的节奏里,拖沓只会错失一切,果断才能抓住未来。

用户16xxx69
印巴一路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