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久见!”近日,广西河池,一男子上山砍柴时,突然闻到周围有一股恶臭味,他仔细寻

语蓉聊武器 2025-11-18 10:36:39

“活久见!”近日,广西河池,一男子上山砍柴时,突然闻到周围有一股恶臭味,他仔细寻找一番,竟找到一张4米长的蛇皮!男子壮着胆子上手摸了下,发现蛇皮还没有干,估计蛇刚离开没多久。网友:看着像是眼镜王蛇! 11月的广西河池,山里还没褪去绿意,背着柴刀的老陈没想到,一次寻常的砍柴路,会让他撞见这辈子都难忘的场景。 一堆枯叶下,一张4米长的蛇皮静静铺着,指尖触到的湿凉感,让他瞬间攥紧了手里的柴刀。 那天早上七点多,老陈像往常一样往常去的山林走,快到半山腰时,一股奇怪的味道飘了过来。 不是山里常见的腐叶味,是带着腥气的臭,像什么东西坏了,却又更浓烈。 他跟着味道找过去,拨开灌木丛下的枯叶,蛇皮的纹路一下子露了出来,“比我手掌还宽,拉着量了量,足有4米长”,后来老陈跟村里人回忆时,还忍不住攥紧了拳头。 这张蛇皮很快在村里传开,有人说肯定是眼镜王蛇蜕的,毕竟这蛇在广西常见,还能长到三四米。 但村里养过蛇的老周却摇了头:“河池宜山、都安那边常有蟒蛇出没,那可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能长到7米,4米的蛇皮对它们来说不算稀奇。” 还有人想起,当地有一种叫百花锦蛇的易危蛇类,虽然成年后多在2米以上,可也算大型蛇,说不定也是它的踪迹。 争论传到网上,有人晒出科普截图说,靠看蛇皮根本定不了种。 中国科普网就提过,蛇蜕一干就没了原来的颜色,头部的小鳞片还特别容易碎,而要区分蛇种,偏偏就靠这些细节。 现在专家都得用DNA条形码技术,从蛇皮里提取COI基因,再做聚类分析,才能分清是黑眉锦蛇还是乌梢蛇,普通人光看照片哪能辨得清? 老陈后来没再去那片山砍柴,他总觉得“蛇刚蜕完皮,说不定还在附近”。 这话还真有道理,有研究显示,蛇蜕皮后不会马上离开,会在栖息地待上几天,等新皮肤变硬,毕竟刚蜕皮时它们防御能力弱,得在熟悉的地方躲着。 像蟒蛇这类蛇,还有固定的活动范围,会在里面找食、交配,看到蛇蜕,就等于知道附近有它们的“地盘”了。 林业站的工作人员听说后,也特意来村里提醒:要是再发现蟒蛇、百花锦蛇这些受保护的蛇类踪迹,得及时上报。 他们会根据蛇蜕的湿度判断蜕皮时间,再看看周边的环境,评估蛇群的情况,这比争论蛇种有用多了。 老人们也趁机给年轻人讲进山的规矩:穿高筒鞋、拿棍子探路是基础,还有个细节得记牢。 蟒蛇平时不主动咬人,可要是遇到雌蟒护卵,那就危险了,它们会靠肌肉收缩产热孵卵,这时候靠近,很容易被攻击。 11月南方白天差不多20℃,正是蟒蛇活跃的时候,它们晚上爱出来找食,进山最好别赶在傍晚。 关于蛇种的讨论里,除了猜测眼镜王蛇,有网友提到 “之前看纪录片,广西有蟒蛇分布,而且蟒蛇能长到更长,4 米蛇皮说不定是蟒蛇蜕的”。 还有人疑惑 “百花锦蛇虽然没那么大,但会不会有特别大的个体?毕竟没亲眼见,不好下定论”,觉得不该只盯着一种蛇猜。 也有网友不纠结蛇种,更关注实际问题:有人说 “不管是什么蛇,蜕皮后没走远是真的,进山最好结伴,别单独去偏的地方”。 还有人补充 “11 月南方不冷,蛇还在活动,穿高筒鞋、拿棍子敲草这些细节不能忘”。 甚至有人提醒 “要是真遇到大蛇,别跑直线,慢慢退开才安全”,觉得实用建议比争论蛇种更重要。 广西河池 4 米蛇皮事件引发的社会评价多聚焦实际价值。 生态领域人士认为,事件侧面反映当地山林生态向好,能容纳大型蛇类生存,也提醒需加强对蟒蛇、百花锦蛇等保护物种的栖息地监测,避免人类活动过度干扰。 安全领域从业者则指出,事件暴露部分人进山安全意识不足,需通过村社宣传、进山入口提示等方式,普及 “高筒鞋防护、木棍探路、避开傍晚时段” 等常识。 尤其要提醒村民关注雌蟒护卵期的攻击性。 科普界人士表示,公众对蛇种判断的争论,凸显基础生物知识普及的必要性,建议通过短视频、社区讲座等形式,讲解蛇蜕鉴定难点与科学辨别方法。 引导公众从 “盲目猜测” 转向 “理性认知”,既重视风险也避免过度恐慌。 那么到最后,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290

评论列表

行人靠左

行人靠左

2025-11-18 10:52

你们谁抄的谁?

猜你喜欢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