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 每次中日有摩擦的时候,有个国家却异常的安静,这个国家

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5-11-18 11:53:17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 每次中日有摩擦的时候,有个国家却异常的安静,这个国家就是新加坡。   按理说,中日这波因高市早苗涉台言论引发的风波,牵连甚广,尤其是东南亚华裔圈,本不该少了声音。   但是这一次,新加坡的沉默透着股“刻意”。   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评论区里,华裔网友的留言快炸了,有人直接怼日本右翼“忘了二战时的侵略账”,还有人晒出祖辈抗日的老照片,呼吁抵制日本不当言论。 印尼华裔更直接,在TikTok上发起了JapanPoliticianShutUp 的挑战,用双语吐槽高市早苗“拿地区安全当儿戏”,视频播放量破了百万。   就连平时对华立场挺微妙的菲律宾华裔,也在本地华人论坛里达成了共识,“台湾是中国的,日本别瞎掺和”,不少人还分享了家里长辈讲述的日军侵占菲律宾时的苦难经历。 泰国、柬埔寨的华人社群更不用提,微信公众号、本地社交平台全是支持母国的内容,甚至有华人商会发起了“反对日本干涉内政”的联名倡议。   可轮到新加坡,《联合早报》《海峡时报》的全部版面,国际版连篇累牍报道中日动态,却没一句本地官方或民间的明确表态。 脸书、Instagram上的新加坡华裔群组,讨论最多的是本地民生、旅游攻略,中日摩擦的话题几乎是空白,偶尔有人提起,也只是几句“看看就好”,没人敢深入聊立场。   这种反差,真不是一句“事不关己”能解释的,新加坡华人占比超74%,是东南亚华人比例最高的国家,也是华人圈唯一的发达国家,怎么看都该和华裔社群有天然的情感联结,可它偏偏选择了“失声”。   其实这背后,藏着新加坡从建国起就刻进骨子里的“生存焦虑”。   很多人不知道,新加坡1965年被迫从马来西亚独立时,处境有多难。 周边全是马来族为主的国家,对这个“华人占多数”的新国家充满猜忌,甚至有过军事威胁;国际上,大国博弈的阴影笼罩东南亚,小小的新加坡随时可能成为“牺牲品”。   所以李光耀当年定下的国策,核心就两个字:“求稳”。 他们刻意淡化种族标签,推行“多元种族主义”,组屋必须按华裔、马来裔、印度裔的比例分配,就是怕形成单一种族聚居,引发周边国家反感。 把英语定为官方工作语言,不是放弃华语,而是为了打破种族隔阂,同时对接国际市场,避免被贴上“华人附庸”的标签。   几十年来,新加坡一直在构建“新加坡人”的专属身份认同,不是基于血缘,而是基于国家共同体。 这种认同,让他们在看待国际问题时,会本能地把“新加坡利益”放在第一位,而非血缘或文化亲近感。   中日这次摩擦,新加坡的利益天平根本经不起倾斜。 中国是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去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100亿新元,新加坡的港口、金融、航运业,一半以上的业务都和中国产业链挂钩。 日本则是新加坡第二大投资来源国,大量日企在新设立区域总部,带来了就业和技术。   更关键的是,新加坡的经济命脉马六甲海峡,每年有近70%的商船是中日两国的,中国的能源进口、日本的商品出口,都要走这条航道。 一旦新加坡选边站,得罪任何一方,商船改道、贸易缩减、投资撤资,任何一件事都能让这个小国的经济伤筋动骨。   而且新加坡的“沉默”,也是在给周边国家“递定心丸”。 它知道,自己的华人占比是周边马来国家的“心结”,如果在中日问题上表现出对华倾斜,很可能引发区域种族对立,甚至被指责“搞华人霸权”,这对夹在中间的新加坡来说,是比经济损失更可怕的风险。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新加坡作为东盟的“军师”级角色,一直主张“东盟不能选边站”。 它清楚,东盟之所以能在国际上有话语权,靠的就是“中立平衡”,既和中国保持密切合作,也和日本、美国维持良好关系。 如果新加坡这个“领头羊”先破了中立的规矩,东盟很可能分裂成不同阵营,到时候新加坡在区域内的影响力也会一落千丈。   所以新加坡的沉默,不是冷漠,也不是没立场,而是一种“算到骨子里”的务实。 它知道自己体量小,没资本在大国博弈中谈“热血”,只能用最低调的方式,避开所有可能的风险,守住自己的生存空间。   这种看似“没骨气”的选择,其实是小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最清醒也最无奈的生存之道,不被种族情感绑架,不被大国意志裹挟,只对自己的国家负责。   结尾用“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0 阅读:363

猜你喜欢

紫蓝谈社会趣事

紫蓝谈社会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