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欧盟成员国正式宣布了,2025年11月14日,一项极具杀伤力的新规被敲定:自2026年起,所有进入欧盟的150欧元以下进口小包裹,不再享有免税待遇。当局开门见山,明确披露数据:91%的这类包裹来自中国。这不是信号,是靶心。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提前2年!欧盟要对小包裹下手,“九成来自中国”) 这一政策突变的背后,是欧盟跨境电商包裹量的爆发式增长与本土市场的失衡困境。 数据显示,2024 年欧盟接收的 46 亿件低价值电商包裹中,91% 来自中国,日均高达 1200 万件,其中65%存在低报价值避税行为,部分企业甚至拆分货物规避监管。 这种无序竞争让欧盟本土企业年损失超过80亿欧元销售额,纺织服装等行业面临生存危机。 政策的推进轨迹早已埋下伏笔。2023 年欧盟委员会首次提议取消免税待遇,2025 年 2 月正式呼吁加速落地,5 月提出包裹处理费方案,7 月欧洲议会高票通过取消决议。 而真正推动政策提前两年实施的,是中国跨境电商平台战略重心的转移。 2025 年初美国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后,多平台迅速将资源转向欧洲市场,今年1-9月中国对欧盟低价电商出口额已达205 亿美元,超过2024年全年的 191 亿美元。 这种爆发式增长让欧盟本土企业的抗议声浪达到顶峰。德国在线零售商、意大利时尚行业协会等纷纷施压,直言该政策对行业“生存至关重要”,法国财长勒斯库尔更是明确表示,这是 “保护欧洲内部市场的重要一步”。 欧盟内部,政策共识的形成并非毫无争议。虽然各国财长一致同意取消免税待遇,但对于 2 欧元的包裹处理费,分歧显著。 法国家乐福集团负责人直言这一费用“简直是个笑话”,比利时个体户协会更是呼吁将费用提高至20 欧元,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消费者购买习惯。 而意大利邮政首席执行官则担忧,一两欧元的成本难以撼动中国电商平台的价格优势,最终可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部分成员国已先行行动,罗马尼亚已征收 5 欧元包裹费,意大利计划年底前推出类似税收,法国也通过立法对低价时尚进口品收费。 这种各自为政的做法让欧盟委员会忧心忡忡,更坚定了推动统一政策的决心,以避免单一市场碎片化。 中国方面,11 月 14 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呼吁欧盟坚持市场经济原则,为各国企业营造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商务部此前也多次表态希望欧方恪守开放承诺。 而国内的头部平台已启动应急调整:Temu 计划将 80% 的欧洲订单转为本地仓发货,他们去年 12 月起已开布局欧洲本地仓库,并招募本土卖家负责库存与物流;Shein 则通过开设线下实体店、深化区域供应链整合应对。 对于广大中小跨境电商卖家而言,这场变革更为残酷,低价走量的模式难以为继,不少企业开始通过组建合规联盟、共享海外仓资源、深耕垂直细分市场等方式寻求突围。 政策落地后,欧盟消费者以往享受的中国跨境电商高性价比商品将面临涨价,购物成本显著增加;欧盟本土企业长期以来的竞争劣势得到缓解。 只是,对欧盟自身而言,虽然能挽回可观的关税损失,但短期内搭建高效征管体系、协调成员国执行标准,仍是不小的考验。 值得深思的是,欧盟这一系列操作看似在补制度漏洞、规范市场秩序,实则是一场精准的竞争权力争夺战。 借着 “公平竞争” 的名义,用制度规则给中国电商设下门槛,本质上是想夺回被中国企业抢占的市场话语权,让本土产业重新掌握竞争主导权。 从法国突击扣留 20 万个中国包裹,到针对性出台《反快时尚法案》,再到如今提前取消免税政策,每一步都透着对中国跨境电商竞争力的忌惮,试图用规则重塑市场格局。 中国跨境电商行业正被迫告别 “野蛮生长”,从依赖免税红利的价格竞争,转向品牌化、本土化、合规化的价值竞争,头部企业通过布局多仓联动、拓展新兴市场实现多元化发展,行业资源加速向具备供应链整合能力和合规优势的企业集中。 而未来的核心挑战,恰恰在于谁能在规则变化中最快转身 —— 中国制造的反应能力,正接受一次全球性的大考。 这种考验不只是企业层面的战略调整,更是整个产业链应对国际规则变动的敏捷度比拼,谁能更快适应新游戏规则,谁就能在重新洗牌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这场转型大考最终会让真正有实力的企业脱颖而出,推动行业走向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