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国家好心提醒,最近不要去日本旅游,结果居然有一大波人急眼了,还放话自己就

韫晓生 2025-11-18 11:56:09

[太阳]国家好心提醒,最近不要去日本旅游,结果居然有一大波人急眼了,还放话自己就要去,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两种可能。   (信息来源:中国网——中国公民需谨慎前往日本的四个原因)   2025 年 11 月,中国官方接连发布的赴日旅行安全提醒,在国内掀起了一场舆论风暴。   一边是外交部、文旅部出于同胞安全的郑重警示,苦口婆心劝大家近期别去;另一边却有不少网友硬气表态“偏要去”,翻来覆去就是那句“日本超安全”,对中国公民在日遇袭、案件石沉大海的核心事实绝口不提。   这种故意转移话题、回避要害的操作,不光把 “心虚” 写在了脸上,更藏着利益驱动下的恶意误导。   这场争议的背后,既是日本社会治安亮红灯、右翼势力抬头的现实,更是一场关乎同胞安危与利益集团博弈的严肃较量。   2025 年以来,日本针对中国公民的违法犯罪案件就没断过。揪心的是日本针对外国人的暴力案件破案率才 39%,这意味着中国游客在那儿遇到危险,想靠当地司法维权难上加难。   屋漏偏逢连夜雨,11 月 7 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还发表涉台极端言论,说台海要是发生武力冲突,可能构成日本的 “存亡危机事态”。   这番公然干涉中国内政的话,不光让中日关系更紧张,还助长了日本社会的排外情绪,社交媒体上针对外国人的歧视言论越来越多,在日同胞的安全环境更是雪上加霜。   除此之外,日本今年还遇上了百年一遇的 “熊灾”,已经造成 13 人死亡、170 多人受伤,饿肚子的熊类频频闯入人类活动区域,去景区游玩的游客又多了一层生态安全隐患。   这么多风险叠加在一起,官方的旅行提醒哪是空穴来风,分明是基于实打实情况的负责警示。   官方提醒的发布速度又快又清晰,满是对公民权益的重视。可就在官方密集出台措施时,网络上的对立声音也越闹越凶。   一部分网友很理性,乖乖响应提醒调整行程;另一部分人却唱起了反调,除了念叨 “日本超安全” 这些话,还玩起了 “别的国家也有风险” 的无效类比,总想把水搅浑。   更该警惕的是,这些鼓吹赴日的声音背后,大概率藏着利益集团的影子。   日本旅游业离了中国游客可不行,免税店、药妆店超半数收入都来自中国消费者,代购、旅游中介这些群体也跟赴日旅游产业链绑得死死的。   在真金白银的诱惑下,这些人故意隐瞒日本的安全隐患和政策变化,甚至还诱导别人去,这种只认钱、不顾命的行为,纯粹是坏到骨子里了。   此次事件的背景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牵扯到日本社会生态、政策调整等一堆深层因素。同时,日本的旅游政策也越来越 “抠门”。   更麻烦的是日本还打算上调签证费,对外国人的审查也越来越严,银行开户、住宿登记这些环节的隐性障碍越来越多,赴日旅行的性价比和便利性大打折扣。   种种迹象都表明,现在的日本早就不是大家印象中那个 “安全无忧” 的旅游目的地,而是个安全风险上升、政策红利消失的复杂地方。   中国航司的退改政策,虽然短期内增加了运营成本,但实实在在保障了游客权益,赢得了一片好评。   双边关系上,这次事件就是中日关系紧张的一个缩影,中方的一系列举措,明明白白传递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公民利益的坚定态度。   日本国内不少有识之士也批评高市早苗的挑衅言论,说这是在破坏双边关系,如果日本政府不赶紧调整对华政策,两国在人员交流、经贸合作等方面的合作,只会遇到更多阻碍。   而网络上那些回避核心问题的鼓吹言论,也让更多人看清了利益集团的自私本质,虽然网络上的争议还在继续,但官方的安全提醒和配套保障措施,已有效降低了中国公民赴日的安全风险。   说到底,这场赴日旅行提醒的争议,本质上就是安全与利益、理性与盲从的较量。   官方的提醒从来不是要限制个人自由,而是出于对同胞生命安全的责任与担当;那些无视风险的鼓吹,看似是在追求 “个人选择”,其实是被利益裹挟的恶意误导。   现在跨国行越来越普遍,个人出行选择当然该被尊重,但前提是得对安全风险有清醒的认识。只有理性看待不同国家的安全形势,听从官方的专业提醒,才能真正守护好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也是这次事件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0 阅读:0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