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万石岩烈士陵园,安息着一位名叫刘惜芬的年轻女性,她1924年出生1949年牺牲,年仅25岁,厦门解放前一天,她永远闭上了眼睛。[谢谢] 刘惜芬早年在鼓浪屿博爱医院学习护理,当时日军占领厦门,她坚持护理中国病人,曾因反对日本医生歧视中国患者而发生争执,这段经历塑造了她坚定的民族意识。 抗战结束后,她回到社区为居民义诊,经常免费治疗贫困患者,地下党员胡惠敏注意到她的善举,引导她接触进步思想,通过阅读革命书刊,刘惜芬逐渐走上革命道路。 1949年5月在厦门敌我斗争最激烈的时刻,刘惜芬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积极联系进步青年,为游击队筹集药品和经费,随着白色恐怖加剧,她接受特殊任务,伪装成交际场合的常客,搜集国民党军政情报。 她常出入舞厅,独自前往虎头山要塞,在危险环境中周旋,这些行动为党组织提供了重要情报。 1949年9月19日,因叛徒出卖,刘惜芬被捕,在狱中她遭受多种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当解放厦门的炮声传来时,她鼓励难友坚持到最后。 1949年10月16日,厦门解放前夜,刘惜芬等17人被秘密杀害于鸿山脚下,次日厦门迎来解放。 战后厦门各界为刘惜芬举行追悼会,母校设立纪念展室,她的一生虽短暂,却展现了普通人如何在历史关头做出不平凡的选择。 这位年轻护士的故事引发思考,在和平年代,我们如何传承这种责任与担当,每个时代都需要有人为信念挺身而出,刘惜芬用生命诠释了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她的经历提醒我们,英雄并非天生,而是在重要时刻做出的选择定义了人生的意义。 年轻网友尤其是90后00后,感触特别深“真是看哭了,才26岁跟我差不多大,现在的我每天就知道追星买买买,人家那会儿都在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了,” 这种对比带来的震撼非常真实。 另一位网友也感叹,“看得我热血沸腾!同样是26岁,人家能为信仰付出生命,我连每天早起都做不到,服了服了,” 大家觉得和刘惜芬烈士那个年代的青年相比,我们现在的生活实在太幸福了,也更应该珍惜当下,活出点意义来。 厦门本地的网友分享了他们身边的记忆,“老兵1937”留言说自己去过万石岩烈士陵园,“站在纪念碑下面,抬头望着那‘先烈雄风永镇海疆’八个大字,心里特别震撼,那种感觉说不上来。” 还有位网友评论,家里长辈曾讲过刘惜芬被捕那晚的细节,说她当时还在给发高烧的小孩看病,特务破门而入时,她第一反应是销毁党的机密文件,这些具体的回忆,让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可感。 “最让人震惊的是被酷刑折磨的时候,她居然一个字都没说,换我早就扛不住了,这得是多强大的意志力啊,” 也有人关注到她早期的经历,“正义姐姐”就对刘惜芬16岁就在日资医院工作表示惊叹,敬佩她当时的勇气。 一位网友说,现在厦门的中小学常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祭扫,让孩子们了解历史,他觉得这种传承很有意义,还有说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了解了刘惜芬的事迹后,深受触动回来一直追问英雄的故事。 在今天这个时代,你觉得我们普通人最能从刘惜芬身上学习和传承的一种精神是什么?是她在绝境中的坚韧,是对信念的绝对忠诚,还是她那份无私的奉献?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信源:中国军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