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唐骋华 出门在外,难免遇到难处,这时候来自陌生人的关

暖心救援实录 2025-11-18 15:44:45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出门在外,难免遇到难处,这时候来自陌生人的关心,往往能解决大问题。近日,一位甘肃女孩在上海赶夜路,不巧电瓶车出故障,又逢大雨滂沱,她只能在夜雨里推着车,边走边流泪,心态濒临崩溃。走投无路之际,一位“卷发阿姨”用自己的电瓶车牵引她的电瓶车,一路护送她回家。 事情很小,但很暖心,而当女孩将这段经历发布到社交平台上,又促使更多网友打开记忆的闸门,分享自己在上海得到帮助的经历。这些感同身受的分享,温暖着这个日渐寒凉的初冬。 为什么来自陌生人的善意会让我们倍感温暖、念念不忘?首先是这种善意的非功利性。就像那位“卷发阿姨”,护送女孩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反而要冒着在大雨中骑行的风险,但她未曾犹豫。“你是一个小姑娘……我不能放着你不管呀。”朴素的话语背后,是发自内心的关怀。事后,阿姨还婉拒采访,不肯露面。这种纯粹出于利他目的的援助,正是此事的动人之处。 更重要的是,陌生人善意的持续积累,有助于给人们,特别是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提供一个“我会被善待”的良好预期。 当前,我们正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随着人口频繁流动,原有的人际网络日益松散化、碎片化,相应的,人情也似乎变得冷淡乃至冷漠。连在一座城市土生土长的人也难免有原子化的孤独感,在公共生活中的戒备心理随之增加,更不用说那些“离家千里又千里”、远赴异乡打拼的年轻人了。 陌生人的善意则提示我们,当今社会并不冷漠,个人也不是孤岛,只不过人际交往的方式变了——从托关系、找熟人,转换成基于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感。而一旦普遍的信任感建立,就会释放善意、提供帮助。如果说女孩的经历是个例,具有偶发性,那么由此引发的广泛共鸣,表明这确实是一座建立起普遍信任的城市,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有普遍信任的社会。 大多数时候,这种信任和善意不会引人注目,而是细致入微地渗透进日常。今天,我们会把背包、笔记本电脑等放在公共场所的桌椅上,离开去做别的事;在景观前拍照留念,会很自然地将手机递给路人,请他帮忙;也会放心地走在城市街头,看风景、想心事,哪怕已是深夜…… 正是日用而不自知的普遍信任和涓滴善意,让“离家千里又千里”的年轻人有底气、有信心在他乡“争气再争气”,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努力会被看到,会有结果,也会得到公正而温柔的对待。其实这对所有人都一样。无论来自何方、去往何处,来自陌生人的善意都能让我们卸下一些防备,多一些信任,安心生活,从容前行。​​​​

0 阅读:0
暖心救援实录

暖心救援实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