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还在为芯片封锁沾沾自喜时,中国量子计算已开启“明天”模式。 就在2025年初,国产28nm浸没式光刻机在深圳顺利投片,彻底撕开了西方在成熟制程设备上的封锁口子。 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更让他们坐不住的是,当西方还在为今天的算力争得头破血流,中国“本源悟空”量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开始探索明天的边界。 为什么西方曾经无往不利的“王牌”会接连失效? 这背后,是一场横跨十年的科技大棋,一种全新的“抱团”优势正在颠覆传统竞争法则。 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战略格局的重塑。 这一切并非偶然,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科技突围。 过去十年,全球科技竞争格局进入白热化,西方试图用技术壁垒构筑“护城河”,中国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然而,中国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更稳固的道路——立足全产业链协同作战。 从顶层政策设计到底层市场驱动,从基础科研攻关到产业集群应用,一套自主可控的内循环体系被悄然建立。 在新能源赛道,比亚迪、蔚来等企业不是孤军奋战,背后是完整的电池、电机、电控供应链网络。 这件事背后折射的,是中国科技崛起从过去的单点突破,演变为如今的全产业链协同作战。 这种“抱团”优势,正是让任何单点技术封锁都失效的根本原因。 正是这样的系统性布局,为接下来的“白刃战”埋下伏笔。 新能源汽车市场,正是这场“白刃战”的主战场。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市占率高达70.4%,比亚迪一家就卖出427万辆,海外销量同比暴涨71.9%,其海豚、汉车型已成欧洲街景。 当德国车企还在为新一代电动车的电池能量密度发愁时,比亚迪的“神行电池”已实现10分钟充电400公里,并开始在欧洲量产。 这种“时差”般的碾压感,让昔日的行业巨头感到了彻骨寒意。 大众不得不拉上小鹏联合开发电子电气架构,目标直指成本砍40%;奔驰更是砸下超10亿欧元,将电驱动产能翻番。 大众主动寻求与小鹏联合开发,奔驰砸重金调整产线,这些“被迫”的选择,其背后最理性的价值判断是:拒绝合作,可能意味着被时代淘汰。 这份务实,比任何口头赞叹都更具说服力。 这绝非孤例。 在工业智能化领域,据麦肯锡报告显示,中国制造业的AI渗透率已达12%,是美国(5.6%)的两倍还多,AI正从实验室走向工厂,成为实体经济的新引擎。 这种从产品到技术,再到标准的全方位领先,让对手从最初的“看不起”,到如今的“追不上”,攻守之势彻底逆转。 这已经不是追赶,这是在重塑游戏规则。 将单一领域的胜利,提炼为一种普遍的战略能力,才是更深层的变化。 过去,我们输出产品;现在,我们开始输出规则。 稀土,这种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关键材料,中国储量占全球48%,产量占69.2%。 当中国将稀土全产业链技术纳入出口管制名单,意味着想造高性能芯片、精密雷达,就得看我们的脸色。 这便是“优势武器化”最直观的体现。 这种影响力正从资源领域向标准领域蔓延。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份额的攀升,中国的充电接口标准(GB/T)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纳为可选标准,未来五年内,它将与欧美标准在“新基建”领域展开直接竞争。 从技术输出到资源管制,这让人想到,未来的大国博弈,比拼的不仅是创新能力,更是规则制定权。 面对未来,我们或许可以将更多“技术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和“话语优势”,这才是更高维度的竞争。 这,是否标志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