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当年抢走了中国大量土地,现在这些地方却变成了荒地,一棵庄稼都没种!一个让人震惊的事实摆在眼前:俄国当年费尽力气抢走的588万平方公里土地,如今大部分荒废,这面积相当于三分之一的中国。 历史上的领土变迁总是伴随着血与火,也留下了深深的遗憾,说起俄罗斯从中国手里夺走的土地,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塔城条约》这些名字,听起来像教科书上的内容,其实背后都是一段段真实的屈辱史。 当年沙俄趁着清政府内忧外患、国力衰微,强行夺走了中国北方大片土地,面积达到五百多万平方公里。 今天看,这些地方有的已经完全变成俄罗斯的一部分,有的连中国人都快遗忘,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么大一片地,如今却大多处于荒废状态。 拿外东北那一带来说,像外兴安岭、库页岛、堪察加半岛,地方广阔,资源丰富,但人口极少,开发程度也非常低。 很多地方不是森林,就是冻土,到了冬天冷得连人都站不住,俄方虽然占了地盘,但真的没怎么利用起来。 别说发展工业,连基本的农业种植都难以维持,一年下来刮风下雪的时间比能种地的时间还长,很多地方几乎看不到耕地和庄稼。 大片土地上看不到炊烟,只剩下鸟飞兽走,俄罗斯政府也不是没想过开发,比如鼓励远东移民、开办农业项目,但始终效果有限,因为条件太艰苦,连本国人都不愿意久待,更别说长期生活。 而且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跟不上,铁路不通、电力不稳,甚至很多地方连像样的公路都没有,别说发展经济,连人都很难进出。 苏联时期搞了一些重工业项目,比如矿山、军工厂,但后来随着苏联解体,这些设施大多废弃,城市人口大量流失,变成了“空城”或者“半死不活”的小镇。 即使是靠近中国边境的地区,比如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一带,也没能实现真正的繁荣。 对比中国这边的黑龙江、吉林,气候条件差不多,但中国这边的县城、村庄、人来车往,生活气息浓厚,那边却显得冷清荒芜,差距一目了然。 很多人不禁要问,俄罗斯当年花了那么大劲抢下这些地,现在却放着不用,图个什么?从历史角度来说,沙俄之所以要扩张,主要是出于战略考虑。 一方面想获得更多的出海口,一方面要在东北亚站稳脚跟,防止别的列强抢先一步,所以他们即使知道这些地方不适合发展,也要先抢在手里。 可惜的是,抢到手之后并没有能力真正开发利用,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发展节奏越来越快的背景下,俄罗斯的经济重心一直偏向欧洲部分,远东地区始终像个被忽视的边角。 中国人对这些土地的记忆并没有完全消失,尤其是东北的老人,对当年失地的事还是耿耿于怀,很多地方的名字原本是汉语,比如海兰泡、伯力、双城子,但现在都被改成了俄文,那些曾经的村落、庙宇、学校,也大多被拆除或荒废。 从地图上看,那些曾属于中国的土地,如今有很多只是空旷的原野,连一块耕地都没有,对中国来说,这不仅仅是土地的损失,也是文化和历史的断裂。 当然,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当年的清政府,国家强大了,国民意识也觉醒了,但过去的历史不能忘,尤其是像这样眼睁睁看着大片土地变为他国之地,结果又被荒废,确实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对比之下,中国近几十年在自己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无论是西北的戈壁还是西南的山地,都想方设法搞开发、搞种植、搞基础建设。 哪怕是条件再差的地方,也能变出个样子来,而俄罗斯那边,不是不想搞,是搞不起。人口少、资源分布不均、财政支撑有限,再加上自身体制问题,导致那么多土地最后只剩下地图上的一块颜色。 所以说,历史的账,不光是情绪上的事,更是现实中的对比,一个国家有没有能力守住和用好自己的土地,不是靠嘴说的,是靠行动和发展。 俄罗斯当年抢下大片中国土地,如今却没能把它们变成富饶的家园,反倒成了负担,这既是一个现实的讽刺,也是一种历史的提醒。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普京:远东是俄罗斯整个21世纪的战略重点》


奇迹
实际上外东北大部分地区也不适合人类定居,只有伯力至海参崴一带的滨海边江区还可以,当年清政府认为苦寒之地没太当回事被毛子钻了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