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岳谦教授在节目上建议中国调整对外原则,将“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中的“不惹事”去掉,因为“不惹事”是属于防御性的。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回顾中国的外交历程,我们不得不承认,过去的很多策略是为了应对那个时代的特殊环境,当中国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综合国力也不够强大时,外交上的低调和克制确实是必要的。 毕竟当时的中国,正面临着无数挑战,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如何让国家集中精力建设,避免外部纷争干扰,成为最优的选择,这时候外交上的“低调”不仅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当时的中国没有像今天一样,强大的经济体量和丰富的外交经验,更多的是依靠外交上的韬光养晦来为经济发展赢得时间,说简单点就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中国不愿意去主动挑起纷争,而是更关注如何解决自身的问题,尤其是经济发展,毕竟,那个时候的国际环境充满不确定性,面对全球的复杂局势,中国需要在全球舞台上寻找一个安静的位置,避免被过多干扰。 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今天的中国,经济体量跃升为世界第二,综合国力的增强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中国身上,这个曾经需要低调的国家,已经成为全球的核心力量之一,过去的外交策略不再适用于当前的中国,尤其是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时,低调显然不再是最佳选择。 这并不是说中国要主动挑起冲突,而是过去那种“低调不惹事”的外交姿态,逐渐变得不再适应新的国际形势,在新的世界秩序下,单纯的防御性策略,往往会被误解为软弱,甚至会导致其他国家认为你可以轻易被挑战。 中国的快速崛起,使得一些国家不安,他们不仅没有对中国的崛起表示祝贺,反而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压制中国的发展,甚至制造冲突和不稳定,面对这样的局面,继续保持过去的“低调”,反而成了中国发展的一大阻碍。 于是赖岳谦教授提出了一个很有深意的观点去掉“不惹事”中的“惹”字,用更为明确、更具坚定性的外交姿态,替代过去的防御性措辞,这一改变,体现的是中国外交的转型和成熟,背后更是大国心态的崛起,去掉“不惹事”,其实是在强调中国“不会惹事,但也不怕事”的立场,换句话说中国将不再因为怕麻烦就做出妥协和退让,而是要坚定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尊严。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对外部挑战的回应,更是中国内外政策逐步成熟的体现,过去我们可能更多是通过避免冲突来减少外部压力,但如今中国已经有能力,甚至有责任,在国际事务中发声,捍卫自己的核心利益,例如近年来的南海问题、台湾问题,乃至涉及中国国家主权的问题,都是中国不能妥协的底线,这些问题不容任何国家试图挑战,不管背后有多少政治博弈,中国都必须坚定立场。 “去掉‘不惹事’,让立场更清晰”这一表述,不是让中国主动寻求冲突,而是要明确传递一个信息:我们有底线,有原则,任何触犯这些底线的行为都会遭到坚决反击。这样一来,不仅能减少误解,还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出中国的大国自信。 大国的强大,不是体现在软弱的忍让中,而是在于能够清晰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尤其是对于涉及核心利益的议题,我们不怕冲突,但也不是主动去寻求战争,过去中国外交的低调,是为了积蓄力量,今天的中国,不需要再隐藏自己的立场,外交的核心是自信,而这种自信来源于中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实力。 因此去掉“不惹事”,是中国外交策略的一种进化,这种改变,让国际社会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中国的立场,减少不必要的误判,过去的低调策略在今天的国际舞台上,反而可能被误解为软弱;而如今的中国,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实力和智慧,去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挑战。 这并不是说中国会放弃和平发展,而是要以更加明确的姿态,推动和平的进程,我们要展示的,是一种更为坚定的态度,这种态度能够在全球舞台上赢得尊重,让那些怀有恶意的势力不敢轻易挑战中国的利益,通过这一步的调整,中国的外交立场将更加自信,未来的国际合作也将更加清晰,公正与和平的秩序,正是中国愿意为之努力的方向。 从这个角度看,去掉“不惹事”,并非是一种冒险,而是中国日益强大后对外部环境的积极应对,是我们对全球责任和国际和平的承诺。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