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日本方面突然宣布了。据多家媒体报道,将派出工作团队同中方在北京沟通,焦点指向近期围绕台海的表述引发的争议。 中方态度早就说清楚,台海问题不容碰触红线,任何外部活动都要避雷,这次日方主动沟通,说明现场气氛已经紧张到需要降温。 细细看今年5月的环台联合演训,东部战区连续两天组织海空力量,科目包括夺控要点、远程打击、对海封控,靶区安排和航路控制非常到位。这就是把能力摆在台面上,让外界明白动作范围和强度。 对照日本近年在西太的动作,P-1巡逻机、宙斯盾护卫舰在周边越来越频,靠近线越走越边缘,风险随之抬头。沟通能减少误判,但如果话语和行动脱节,现场压力还会继续累积。 装备层面也能看出差别。中方海空长航时、远距离投送已经常态化,055、052D形成多层编队,远海训练并不稀缺。日本方面按公开信息推动引进“战斧”并升级防区外打击,但部署节奏、补给保障都需要时间磨合,这不是短期能补齐的。 再把注意力放到热线。去年中日防务热线正式启用,目的就是及时通话、避免擦碰。热线上线是好事,但一边释放刺激性表述,一边又靠近敏感区,这种前后不一,热线再多也难救场。 舆论场也影响现场温度。日本国内个别强硬声音频繁提“台海有事”,这种话抬高预期,却给现场指挥增加不必要的压力。沟通如果真想降温,先把话语收拢,把节奏稳住。 经贸往来是现成的缓冲带,两国企业和人员交流一直在,渠道都还在运转。把现成渠道用起来,碰到分歧先对表,把问题切成条目,一个个处理,别再加戏。 现场规则必须落到细节。海空通报、遇险救助、避碰尺度,这些都是现成的技术标准。按标准走,风险就能控住;离开标准,现场就会出状况。 这次日本团队愿意来谈,至少说明意识到风险积压。下一步要看行动是否跟上,把靠近线的活动往外推,把口头刺激降下来,让热线和通报真正发挥作用。 中方的底线不变,沟通渠道不关。谁要在敏感区做试探,就会立刻收到清晰反馈,这是一贯做法,也是现场安全的必要手段。 把话说到点子上,把事做到节点上,台海不需要额外张力,西太更需要稳定节奏。 这事要落在执行上。日方把话和动作对齐,中方把规则和底线坚持到底,各自守住各自的线,现场就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