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援俄力度骤降,攒了几十年的弹药,已经被俄罗斯“掏空”? 乌克兰称朝鲜援乌出现困难,朝方工兵现身前线替俄军排雷,佩斯科夫亲口道谢,金正恩的待遇的确不一般。最近,俄乌战场上的形势又有了新的变化,据乌方称,朝鲜的援俄行动似乎遇到了一点麻烦,朝鲜向俄方提供的弹药量已经大大减少。 这场持续三年多的俄乌冲突,让朝鲜这个长期被制裁的国家意外成为了影响战局的关键角色。早在2023年中期,朝鲜就开始向俄罗斯输送武器弹药,毕竟俄军在前线的消耗实在惊人,常规炮弹缺口大到难以想象。 从2023年9月到2025年3月,朝鲜通过海洋和铁路两种方式,从Ratzin港口进行了64次运输,16000个装满弹药的集装箱被送到俄罗斯边境仓库,随后转运到战场。这些援助累计下来多达600万发炮弹和导弹,其中122毫米火箭炮炮弹和152毫米榴弹炮炮弹最受俄军欢迎,刚好适配他们的主力装备,高峰时期这些朝鲜弹药能占到俄军炮兵消耗的七成五,有时候甚至能完全满足需求。 弹药援助还没歇脚,朝鲜的军人也踏上了俄乌战场。2025年4月,朝鲜正式承认派兵支援,12000余名士兵进入库尔斯克州与俄军并肩作战,这些士兵作战勇猛,哪怕没有重装备掩护也敢冲锋,给乌军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最初的轻视变成了后来的敬畏。 库尔斯克州的战事结束后,普京在公开声明中专门感谢朝鲜军人的贡献,佩斯科夫也跟着补充,说朝鲜士兵的英勇履行了俄朝战略伙伴关系条约的约定,还透露俄罗斯必要时会给朝鲜提供军事援助作为回报。 可前线的需求远不止作战士兵,库尔斯克地区经过长时间拉锯,双方埋下的地雷多到吓人。乌军部署的PFM-1型反步兵地雷,每平方公里密度能达到4200枚,俄军自己布设的地雷每平方公里也有800枚,整个区域的地雷总数超过500万枚。 这么多地雷不清理,俄军根本没法推进后续部署,也腾不出兵力去顿巴斯前线。于是朝鲜又派出了十万工程兵,一部分是专业排雷兵,另一部分负责战后重建,他们先进入库尔斯克扫清障碍,还能顺带守卫边境,让俄军得以集中力量投入其他战场。 不过乌克兰最近披露的消息,倒是道出了朝鲜援俄的小窘境。根据乌方监测,朝鲜对俄的弹药运输量比之前的高峰期下降了七成以上,这可不是小幅度波动。说白了,朝鲜攒了几十年的弹药家底,遇上俄军这种“吞金兽”级别的消耗,终究还是扛不住了。 朝鲜的军工生产线虽然一直在高强度运转,但受联合国制裁影响,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都受限制,生产速度根本赶不上俄军在前线的消耗速度。之前那600万发弹药已经是倾其所有,再想维持之前的供应规模,确实有些力不从心。 好在朝鲜没完全停下援助,只是把重点从弹药换成了人力支援。毕竟俄朝之间的合作是双向共赢,朝鲜给俄罗斯送弹药、派士兵,俄罗斯也没让他吃亏。几十亿美元的石油、粮食和现金援助陆续到位,让长期被制裁的朝鲜经济松了口气,北部港口的油罐车排起长队,工业园区也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俄朝签署的《俄朝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明确规定,一方被武装入侵,另一方会动用一切手段提供军援,这种准同盟级别的关系,让朝鲜在国际舞台上腰杆硬了不少。 现在来看,朝鲜援俄力度下降,核心就是弹药库存告急加上生产受限,这可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问题。但这并不影响双方的合作基调,朝鲜用几十年积累的弹药和人力,换来了俄罗斯的资源、技术和安全承诺,摆脱了过去的孤立处境;俄罗斯则靠这份及时雨般的援助,在俄乌冲突中稳住了阵脚。 金正恩这步棋走得实在,既帮了盟友,又给自己国家争取到了实际利益,难怪能得到普京和佩斯科夫的高调道谢,这份待遇确实配得上他的战略眼光。至于后续朝鲜会不会有新的援助方式,或许还要看战场形势变化,但眼下“弹药被掏空”的现实,也让这场跨国合作多了几分现实的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