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参被捧成养阴第一,其实它分两种,选对了才能真正发挥功效!沙参这个名字,很多人都听过,但真正了解它的人并不多。古人给它取了不少别名——白参、羊婆奶、铃儿草、苦心……这些名字听起来都有点诗意。《本草纲目》里说:“沙参白色,宜于沙地,故名。”意思是说,这种药喜欢长在沙质的土地上,颜色洁白,于是得名“沙参”。在李时珍那部巨著《本草纲目》中,它排在草部的第四位,紧挨着人参之后。名字里都有个“参”字,其实是因为外形有点像人参。但别被这点相似迷惑——两者的性味和功效可以说南辕北辙。人参性温,大补阳气;沙参性寒,偏重滋阴。李时珍就特别提醒:“一补阳而生阴,一补阴而制阳,不可不辨。”也就是说,虽然名字相似,但补的方向完全相反,用错了可能适得其反。从中医角度看,沙参性微寒、味甘,主要归肺和胃两经,最突出的功效就是“益胃生津、清肺养阴”。它的滋补偏向“清补”,也就是温和地滋养阴液,不会像人参那样温燥上火。适合那些阴虚体质的人,比如容易觉得热、烦躁、口干舌燥、小便黄、大便干结、身体消瘦的人。沙参的“补”,更像是在干涸的大地上缓缓洒下一场润雨,而不是火上添油的那种强补。古代医家常用沙参配伍其他药材,治疗肺胃阴伤、口干咽痛、虚热咳嗽等症。清代的《温病条辨》里记载了一首经典方——“沙参麦冬汤”。这方子里用沙参、玉竹、麦冬,再加上生扁豆、花粉、生甘草等药,能很好地清养肺胃之阴,用来治疗因燥热损伤肺胃、出现咳嗽、咽干的情况。现在临床上,这个方子的思路依然常用。像术后气阴两虚、长期咳嗽伤阴的人,或是做完手术后体液不足、津枯口干的患者,沙参往往能起到不错的调养作用。它不刺激、见效稳,对恢复阴津、润养身体有很好的帮助。现代研究也进一步揭示了沙参的药理秘密。沙参里富含皂苷、多糖、氨基酸和多种矿物质。这些成分可不是简单的营养物质,它们在人体里能发挥抗炎、抗疲劳、增强免疫力、调节代谢等多方面作用。特别是其中的多糖成分,被证实能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帮助身体抵抗外来病邪;皂苷则有助于改善疲劳、保护肝脏,对现代人亚健康状态有一定调理价值。可以说,沙参是典型的“古老草药与现代科学的契合”。其实,沙参还有“南北之分”。其实在古代,最初并没有南沙参、北沙参的区分。《神农本草经》记载的沙参,就是今天所谓的“南沙参”,而“北沙参”直到明末《本草汇言》才首次出现。到了清代,《本草纲目拾遗》和《本经逢原》才正式区分出南北两种。中医典籍《本草求真》里提到,虽然两者都能“清养肺胃”,但性状和用法上还是有差别的。南沙参属于桔梗科植物的根,外形粗大、质地松软、气味清淡;北沙参则来自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形体细长、质地坚实、汁液较多、性更偏寒。南北沙参虽然名字相似,但看一眼、摸一下,其实差别挺明显。功效上,南沙参偏重清肺、祛痰、益气,特别适合气阴两伤、咳嗽痰少的人。它能养阴同时化痰止咳,润中带补。北沙参则更偏向养胃生津,适合肺胃阴虚、口干舌燥、无痰干咳的人。简单来说,南沙参主“肺”,北沙参主“胃”。一个重在润肺止咳,一个重在生津止渴,各有专长。选用时要根据症状区分,才能真正发挥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