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总是敢于欺负中国,再而三的?毛主席曾经说:日本之所以敢发动侵华战争,最

红楼背疏影 2025-11-19 22:13:39

日本为什么总是敢于欺负中国,再而三的?毛主席曾经说:日本之所以敢发动侵华战争,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中国,因为在日本人的眼中,中国是一个无组织,无纪律的国度,无论是在清朝还是民国政府时期,中国人民始终都是在自己忙于自己的事情。 2025年8月,日本海上保安厅高调部署3架MQ-9B无人机紧盯钓鱼岛,还计划增购攻击型无人机;11月,中国海警编队依法巡航时,日方仍敢派舰机骚扰。 这不禁让人追问:日本的底气从何而来?毛主席的论断早已点透关键——近代中国的松散无序,正是日本敢一再挑衅的根源。 很多人以为甲午战争中国输在武器,实则输在“无组织”的谍报战被动。1868年明治维新刚结束,日本就把对华谍报作为国策,陆军省专门设第六局主管间谍活动,还制定甲乙丙三号训令,从政治到地理摸透中国。 1886年汉口乐善堂、上海日清贸易研究所表面经商,实则培养出宗方小太郎等一批顶级间谍。 最致命的案例发生在1894年,日本间谍石川伍一通过收买天津军械局职员刘棻,拿到清军枪炮弹药库存、海防要塞布局等核心情报,甚至提前获知“高升号”运兵计划,导致这艘运兵船被日军击沉。 更严重的是,清朝总理衙门仍在使用已被日方破解的密码,李鸿章马关谈判时的底牌全被对方掌握,整场战争中国近乎“裸奔”。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有20万兵力,日军仅2万多,但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东北军不战而退。 更严重的是,地方军阀各自为战,山西阎锡山、山东韩复榘都在盘算保存实力,日军间谍轻易就能策反地方武装。1937年淞沪会战,部分杂牌军因得不到中央补给,甚至拿着土枪对抗日军坦克。 日本的情报机构早就看穿了这一点。1930年日本参谋本部的报告直言:“中国民众一盘散沙,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虽有四万万人口,实如一盘散沙,不堪一击。” 这种判断并非空穴来风,抗战初期日军仅用4个月就占领上海,靠的就是对中国内部派系矛盾的精准利用——拉拢汉奸建立伪政权,挑动地方势力与中央对抗。 但2025年的日本,再不敢用“松散”定义中国。就拿钓鱼岛方向来说,日本部署MQ-9B无人机想搞24小时监视,中国海警11月16日的巡航编队里,既有海警船执法,又有海军舰艇警戒,空中还有无人机协同,形成立体监控网。 甲午战争时,北洋水师在黄海激战,岸上官员还在克扣军饷;现在只要有需要,军工企业能快速转产,科研机构能集中攻关。 2025年日本防卫省报告承认,中国在东海方向的雷达覆盖密度是10年前的3倍,任何舰机活动都能被实时捕捉,这背后是全国统一的情报指挥体系在支撑。 有人说日本现在有美国撑腰才敢挑衅,这话只说对一半。1951年《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签订后,日本确实有了靠山,但2024年日本想在西南诸岛部署导弹围堵中国时,却发现当地民众坚决反对,因为他们知道现在的中国不是清末民国,真闹起来吃亏的是自己。 这和1931年日军轻易占领东北形成鲜明对比——那时民众连组织抗议的能力都没有。 2025年更具代表性的是鹿儿岛部署争议,日本防卫省计划在当地部署12式岸舰导弹,却遭到县知事直接抵制,理由是“导弹基地会成为中国反制目标,威胁全县46万民众安全”,连当地渔业协会都组织罢工,抗议基地占用渔港影响生计,最终部署计划被迫推迟。 日本的心态其实很矛盾。一方面,历史上中国的松散给了它可乘之机,这种记忆成了“路径依赖”;另一方面,2025年中国国防预算是日本的5倍,海军舰艇数量是日本的3倍,它又清楚硬拼必输。 所以现在的挑衅更像“试探”——派无人机侦察、喊几句口号,想看看中国是不是还像以前那样“各管一摊”。 2025年10月,日本计划引进土耳其TB-2攻击无人机,军事专家分析这是想提升“不对称作战能力”。 但这种无人机在俄乌冲突中早就被证明有明显短板,中国的防空系统能轻松应对。日本明知如此还坚持引进,本质上是想通过这种“小动作”刷存在感,不敢真的撕破脸。 甲午战争时,列强都想瓜分中国,没人帮清朝说话;2025年日本在联合国上指责中国“威胁”,却有十几个国家站出来反驳,说中国的巡航是合法维权。 这不是因为中国运气好,而是因为现在的中国有足够的实力和组织能力,能团结更多国家,这种外交影响力是松散的近代中国根本没有的。 日本敢不敢挑衅,关键看中国自身够不够团结、组织够不够严密。清末民国时,政府腐败、民众涣散,日本自然敢步步紧逼;现在中国上下一心,有统一的指挥体系、强大的国防力量和动员能力,日本再挑衅也只能是“小打小闹”。 2025年日本海上保安厅的MQ-9B无人机还在钓鱼岛附近盘旋,但它再也不敢像1894年的石川伍一那样深入腹地搞间谍活动,更不敢像1931年那样发动侵略战争。因为它清楚,现在的中国,早已不是那个“无组织、无纪律”的国度,这才是我们最硬的底气。

0 阅读:74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