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发动的,德国失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发动的

之年爱八卦 2025-11-19 23:19:59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发动的,德国失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发动的,结果失败了。现在战败国德国又想与俄罗斯开战,难道德国又想做战败国吗?德国人不缺吃不缺穿,为什么德国又想打仗呢?为什么德国又想把德国人送到战场上去丢命呢? 德国政府确实在军事上展现出强硬姿态,国防部长皮斯托留斯甚至宣称“德国士兵已准备好杀死俄军人”,这引发俄罗斯方面直言“德国正再次变得危险”。德国总理朔尔茨提出的“时代转折”概念,标志着外交国防政策的全面改革,德国大幅增加国防预算,计划将现役兵力从18万扩充至26万。这种转变被一些分析视为德国放弃战后和平主义传统、转向现实主义备战的关键节点。 然而德国社会的真实反应与政府的强硬姿态形成巨大反差。民调显示仅有16%的德国民众表示“肯定会”为保卫国家拿起武器,59%的明确多数人明确拒绝参战,女性中这一比例高达72%。这种民众意愿与政府政策之间的巨大鸿沟,揭示了德国社会深层的矛盾心理。 德国人对俄罗斯的情感非常复杂,历史上始终在“亲俄”与“恐俄”之间摇摆。德国东部地区由于历史渊源对俄罗斯存在更多亲近感,而西部地区则更多感受到“俄罗斯威胁”。这种情感分裂使得德国难以形成统一的对俄政策共识。 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与俄罗斯关系出现根本性恶化,双方在政治、经济、能源领域全面脱钩。德国参与了对俄多轮制裁,导致自身能源价格飞涨,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经济陷入技术性衰退。这些反噬效应让德国民众承受了实实在在的代价。 德国年轻人奥勒·尼门提出“宁做亡国奴,不做牺牲品”的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德国青年一代的思维。年轻一代在和平环境中成长,将个人生存质量置于公民义务之上,对整个国家叙事产生深刻怀疑。 德国政府面临艰难平衡:一方面需要应对真实的地缘政治风险,另一方面又要回应民众对和平的渴望。从“战争能力”到“防御能力”的术语转换,正是这种平衡尝试的体现。但德国能否在个体生存权与国家存续义务之间找到平衡点,仍是未解的难题。 德国与俄罗斯的百年恩怨如同两只试图靠近的刺猬,始终在合作与冲突间徘徊。当前德国政府的强硬转向是否真的符合国家利益,还是将德国再次推向危险边缘,值得每个思考和平价值的人深思。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之年爱八卦

之年爱八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