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的上海寓所内发生了一起引发家庭风波的事件,徐母到访时发现儿子,儿媳及其友人翁瑞午三人同处一室,这个场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得不同寻常,也成为理解这段民国往事的一个注脚。[谢谢] 徐志摩与陆小曼于1926年成婚,他们的结合在当时颇具争议,证婚人梁启超在婚礼上直言不讳地批评这段关系,预示着这段婚姻将面临重重考验,婚后二人从北京迁居上海,居住在环龙路的花园洋房,开始了新的生活。 现实生活的压力很快显现,陆小曼习惯较高的生活标准,每月开支达五百至六百银元,为维持家计,徐志摩同时在三所大学任教,并持续进行文学创作,繁重的工作使他不得不频繁往返于上海,南京,北京之间。 陆小曼长期受神经衰弱和胃病困扰,经常出现剧烈疼痛,徐志摩邀请擅长推拿的翁瑞午为她治疗,翁瑞午出身苏州世家,不仅精通医理,还擅长书画与昆曲,与陆小曼有着共同的艺术爱好,随着往来日益密切,三人的相处方式引起了外界关注。 徐母得知上海家中的情况后专程从硖石赶来,传统观念深厚的她对所见场景难以接受,次日便愤然返乡,这件事导致徐家与陆小曼的关系彻底恶化,也反映出新旧观念之间的冲突。 此后徐志摩更加奔波劳碌,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中国航空公司的邮政飞机赶往北京,途中在济南开山附近遭遇大雾,飞机触山坠毁,这位年仅34岁的诗人不幸遇难。 徐志摩逝世后,翁瑞午承担起照顾陆小曼的责任,在之后的三十余年里,他们相互扶持,陆小曼潜心研习绘画,晚年成为上海中国画院的专业画师,于1965年走完她跌宕起伏的一生。 这段往事不仅关乎个人情感选择,更折射出民国时期社会转型期的观念变迁,在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交汇点上,每个人的选择都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矛盾与挣扎,对于历史人物的生活选择,我们应当放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予以理解。 看完徐志摩,陆小曼和翁瑞午这段往事,网友们深情感慨。 不少网友认为徐志摩活得太憋屈,“一个大诗人居然容忍到这份上图啥啊,”“陆小曼也太任性了,花着丈夫的钱,还让‘医生’登堂入室,这放现在也受不了啊,”有人甚至调侃徐志摩是“民国最强忍术大师”。 也有网友觉得,不能用现代眼光苛责古人,“那年代文人圈风气本来就更开放点,何况陆小曼有病痛,翁瑞午是来治病的,可能关系是亲密了些,但未必真有什么,”“徐志摩自己追求灵魂自由,到头来却被传统婚姻关系困住也是讽刺。” 很多人讨论点意外地实际,“陆小曼每月花几百大洋?这购买力放现在得月销几十万吧,徐志摩疯狂兼职教书养家简直是‘996鼻祖’,”“贫贱夫妻百事哀,再浪漫的爱情也扛不住柴米油盐和天价药费(指陆小曼的病和鸦片)。” 徐志摩飞机失事,陆小曼晚年落魄,翁瑞午守护半生也没得到她的心,没有一个人是赢家,”“一场悲剧,时代洪流下个人那点爱恨情仇,真的太渺小了。” 如果你穿越回当年,面对徐志摩的“三角困局”,你会怎么选?是坚决捍卫家庭界限,还是为爱妥协接受这种模糊关系?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信源:人民网

70后的大爷
咋的,言下之意,现在就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