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野田纪美跳出来替高市早苗擦屁股了 她说中国老是用经济当成武器 小野田纪美不是因为经济政策或者对内改革受到关注,而是因为一句话:“中国把经济当武器,不可以吗?”这话不是随口一说,是她在公开场合为高市早苗辩护时讲出来的。背后那股子义愤填膺的劲儿,听上去就像是她在为日本“受害国”的身份正名。 高市早苗拿“经济胁迫”说事儿,暗指中国在区域供应链里“有意为难”日本企业。小野田纪美跳出来补刀,看来是想把这话题炒热。但是,她可能没算好,这一脚踹到了日本自己家门口。 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几乎是五分之一的日本经济挂在中国市场上。这不是“胁迫”,是实打实的依赖。 像东京电子、村田制作所这些企业,哪家不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离了中国,这些企业的财报就难看。这还不只是大企业的问题,连地方经济也跟中国挂钩。比如,中国是日本清酒最大出口市场,不少酿酒厂靠的就是这批订单才能维持运转。 把中国说成“经济施压者”,是对现实的选择性失明,还是为了政治需要编出的一套话术。小野田纪美说这话,也许是为了给自己加戏,但忽略了日本企业的真实意愿。 绝大多数日企还是在加码中国市场,优衣库在中国有900多家门店,无印良品也不遑多让,索尼的营收有四分之一来自中国,这些数字看起来,像是被“经济武器”胁迫的结果吗? 真正愿意“用脚投票”的是企业,不是政客,企业家关注的是利润和市场,而不是意识形态博弈。日经新闻今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有政治摩擦,日本制造业企业仍计划在中国扩大产能。当政客们把经济问题政治化,往往只是为了争取选票或者制造话题,根本不是为了企业好。 为什么日本部分政客老是对中国经济指手画脚? 日本经济在制造业黄金时代之后,一直在寻找新的增长点。但现实是,很多产业链早就转移到了中国、东南亚,而日本本土的制造业已经无法承受高成本和老龄化的双重压力。 江户时代的锁国政策就是担心外来影响冲击本土秩序,如今,小野田纪美的言论听起来,多少有点那个味儿。面对中国产业链崛起,不是去思考怎么提升自身竞争力,而是下意识地妖魔化对方。这种思维方式在21世纪的今天,显得格外落伍。 疫情之前,中国游客在日本的消费占到了整个外国游客消费的一半以上,直接带动了包括大阪、京都在内的多个地方经济复苏。现在航班恢复之后,成田机场每天都有几十架次中日航班起降,货运、客运都在快速恢复。这些真实的经济流动,才是两国关系的底色。 随着中美之间的竞争加剧,部分日本政客越来越倾向于站队美国,哪怕这会伤害到自身利益。美国对中方的经济围堵有进一步升级的趋势,日本在很多问题上被拉入其中。 小野田纪美这番言论,既没帮高市早苗“擦屁股”,也没赢得掌声,反而暴露了日本政坛某些人的焦虑。他们担心日本在亚洲的影响力被边缘化,担心中国经济持续崛起带来的竞争压力。 但解决问题不是靠撒气,而是靠思考。真正该反思的问题,不是中国是不是“武器化”了经济,而是日本怎么走出自己的困局。 这场风波,看似是政客之间的口舌之争,底层逻辑却是全球格局的再调整。日本想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就不能继续沉迷于过去的优越感,也不能把所有问题归咎于外部。真正的国家竞争,不是靠谁喊得响,而是看谁能适应时代。 参考资料: 人民网:日本貿易數據凸顯中國市場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