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和19日,中荷两国代表在北京进行了两轮面对面磋商。谈判结束后,荷方主动提出,暂停荷经济大臣根据《货物可用性法案》签发的行政令,而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也在社交媒体上确认了这一点,声称荷兰政府决定采取“建设性措施”,中止对安世半导体的干预。 荷兰人这一转身,看似突然,实则暗合着精明的权衡。就在不久前,他们还举着《货物可用性法案》的令箭,对这家中国背景的半导体企业施加压力。如今主动按下暂停键,背后是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促使荷兰态度转变的核心动因有两个:一是美国商务部产业与安全局在11月10日宣布暂停实施出口管制“穿透规则”一年,这使得荷兰此前措施的一个重要法律基础不复存在。二是荷兰面临来自欧洲本土产业的巨大压力。安世半导体的芯片年出货量超过1000亿颗,宝马、奔驰、大众、特斯拉等全球主流汽车厂商都是其客户。荷兰之前的干预措施引发了全球汽车供应链的“地震”,甚至可能导致全球生产线停工。在欧洲车企供应链危机和中国反制措施的双重压力下,荷兰政府为缓解产业困境不得不调整政策。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根源远未消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明确指出,这只是向妥善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迈出的第一步,距离“撤销行政令”这一根本目标还有差距。更为关键的是,在荷经济部推动下的企业法庭剥夺闻泰科技对安世半导体控制权的错误裁决,目前仍然有效。闻泰科技也发布公告确认,公司对安世的控制权仍处于受限状态。这意味着,悬在安世半导体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并未真正移除。 这场博弈揭示了全球化进程中一个深刻的悖论:国家安全的边界在哪里?荷兰动用了1952年为“战时物资保障”制定的《货物可用性法案》,这是该法律首次被启动,目标却是一家正常经营的商业化半导体公司。这种将经济问题过度安全化的倾向,不仅破坏了市场规则,最终也反噬了自身乃至全球的产业稳定。 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正是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艰难前行。从被技术封锁到奋力自主研发,每一步都踏得艰难却坚实。长江存储的闪存芯片跻身全球第一梯队,中芯国际的工艺突破不断推进。这些成就背后,是无数工程师在实验室里熬过的无数个夜晚。 西方的技术保护主义围墙筑得越高,中国自主创新的动力反而越强。这就像压弹簧,压力越大,反弹的力量也越强劲。十年前我们讨论的是如何引进技术,现在讨论的是如何引领创新。这个转变,足以让那些还戴着有色眼镜的人重新审视。 荷兰人的务实选择,给其他仍在观望的国家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样本。欧盟贸易专员塞夫科维奇对中荷最新磋商结果表示欢迎,认为这将有助于稳定供应链。在全球经济相互依存度如此之高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承受得起全球产业链被人为割裂的代价。 半导体这场大棋局,从来都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中国的市场潜力与制造能力,与荷兰、欧洲的技术积累和设备优势,本该是天作之合。放下偏见,携手合作,才能把产业的蛋糕越做越大。固执较劲,最终只会让所有人都饿肚子。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倦鸟
这值点赞吗,点个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