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陈锡联上将的二儿子不幸牺牲,那时的陈锡联已经年近70,中央害怕他会过

不急不躁文史 2025-11-22 09:55:21

1982年,陈锡联上将的二儿子不幸牺牲,那时的陈锡联已经年近70,中央害怕他会过于激动,所以马上派人来到了陈锡联家中安慰,谁知陈锡联将军的回话让人肃然起敬。 一九八二年四月,北京风还凉。 陈锡联在家翻着飞行训练和安全大纲,墙上挂着几张旧作战地图。 门一响,进来的是国务院和总政治部临时组成的慰问组。带头的干部嗓子发紧,只能硬着头皮开口:桂林到广州的三叉戟客机在广西罗汉山撞山,一百多人全部遇难,副驾驶叫陈再文,一九五一年生,今年三十二岁。 屋里一下子安静下来。 这个名字,在别人耳朵里只是名单上的一行字,在他心里,是从小看着长大的老二。 组织怕这位年近七十的开国上将受不了,才赶紧来劝慰。 谁料他沉默很久,只是站起身,把几个人的手一一握过去,嗓子紧,却没让眼泪掉下来:“飞行员天天跟命较劲,出事也算死在岗位上。 你们别光劝我,把事故原因查清楚,比在这儿陪我难过更要紧。” 又加了一句:“家里人的情绪,我自己做工作。” 一九一五年,他生在湖北红安一个穷苦人家,父亲早走,母亲一个人撑着。 一九二九年,他参加家乡游击队,一九三〇年参加红军并入党,很快从连指导员干到团政委、副师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任七六九团团长,一九三七年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带人摸黑靠近,炸毁日机二十四架,前线日军空中支援被咬断,他的名字第一次上了报纸。 解放战争时期,他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同陈赓、陈再道并肩,被合称“中野三陈”,在邯郸、临汾、大别山、豫北、淮海等战役里屡立战功,参与围歼黄维兵团。 李先念说他“打仗数第一”,毛主席同他谈话,爱叫一句“陈司令”,评价“心胸开阔,肚量大”。 一九四七年,他和母亲、弟弟短暂团聚;一九五四年,母亲病重,他连夜往回赶,还是晚了一步,只能跪在坟前喊娘。 枪声之外,家事也接二连三。 战争年代,他和黎芝慧在部队相识,一九四八年黎芝慧病逝,只留下一个三岁的孩子。不久,这个孩子也因病夭折。 陈赓看在眼里,这个老战友,从党校同学到“中野三陈”,自己也早年丧妻,更懂那种空荡。 后来,他把前妻的妹妹王璇梅介绍给陈锡联。 王璇梅懂部队,也会过日子,两人就这样把生活接续上,婚后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 陈锡联对孩子很严,经常念叨:“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别想着端‘将门碗’,都得凭本事吃饭。”长子报考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后来在沈阳军区审计局干到局长,大校军衔落在肩上;小儿子十六岁入伍,四十多年都在军营里打滚,做到中将。 老二陈再文,从小路子不太一样。 别人爱踢球,他爱抬头看天,用木板削螺旋桨,对着风看叶片转。恢复高考后,志愿表摆在桌上,他一笔一画填的是航空院校,不去炮兵,也不去装甲兵。陈锡联看完,只说了一句:“当飞行员的,命先交给国家,再交给爹娘。” 后来几年,陈再文先后飞过歼六、运五、伊尔十八。 领导评价简单:“技术稳,心理强,动作细。”再往后,他调入民航,当三叉戟客机的副机长,常跑桂林、广州一线。 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六日那趟班机,起飞前谁也没预感到什么。飞机进入广西境内,高山云幕翻滚,塔台没有雷达,只能凭经验估高度,三点多钟,机首撞上罗汉山,机身散成碎片,一百余人无一生还。 事故之后,五月中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那场告别式上,灵前站着不少当年的老战友。陈锡联戴着黑纱,声音压得很低:“我这个儿子,今天以烈士身份回到党和人民身边。做父亲的,给他敬个军礼;做战友的,替他送送队。”说完抬手,军礼举得又直又稳。 礼成,他转头叮嘱空军的同志,飞行训练大纲能改就改,不能改就加细则,别再让同样的错误重复。 一九五五年九月二十七日,他在怀仁堂被授予上将军衔。 一九七六年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粉碎“四人帮”时一句“军队听党中央指挥”,把局面稳下来。 一九八〇年春,干部年轻化提上议程,他上交辞呈,从中央军委常委位置退下来,对熟人只说一句:“打仗讲接力,工作也一样,要给年轻人腾地方。”后来陆续卸下职务,安静退到幕后。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日,这位老将军在北京离世,享年八十四岁。整理遗物的人打开书桌抽屉,看见两样东西挤在一起:一份一九八二年民航事故调查报告,边角都起毛了;一张褪色的全家福,几个孩子围在中间,那位在罗汉山上停住脚步的老二站在一侧,笑得格外亮。 这一生,他把命先交给国家,再分一点给家里;送走儿子时,仍旧坚持那句“家里工作自己做”。

0 阅读:628

猜你喜欢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