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蒋介石密令“就地枪决范绍增”的电报刚锁进宣铁吾抽屉,十六铺码头

战争百年谈 2025-11-22 15:49:36

1948年10月,蒋介石密令“就地枪决范绍增”的电报刚锁进宣铁吾抽屉,十六铺码头的货船就突然起火,子弹在雨夜里击穿了范绍增身后的船板! 范绍增出生在四川大竹县,家境清寒,从小练武。少年时进山当过袍哥,也混过绿林,不是为了当英雄,只是为了活命。他能打,敢冲,进了地方武装,后来顺着川军系统往上爬。 当时的四川,军阀割据,川军内部混乱,打仗不比忠心,拼的是胆量和人脉。范绍增是那种不怕死的,打起仗来不要命。他先当兵,后来做排长、连长、营长,靠血拼一步步升到师长、军长。1920年代,他已是川军里的响当当人物,掌握实权,有地盘,有人马。 但这不是他真正扬名的时候。他的机会,在抗战里。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打响。川军作为地方重兵,很快接到命令出川参战。范绍增当时任第88军军长,率部赴鄂作战。这是他第一次真正站在全国战场的前线。他不是第一次打仗,却是第一次面对真正的现代战争。 1938年初,范绍增所部在鄂西与日军遭遇,在一次突击战中,他亲自指挥骑兵部队侧翼包抄,击毙日军中将酒井直次。这件事迅速传开,在全国引发轰动。蒋介石也借此大加表彰,授勋嘉奖。川军内部也一片沸腾,范绍增的名声一度盖过同级将领。 但随着战局持续,问题逐渐暴露。范绍增骄傲强硬,拒绝听从统一调动。他不服中统人员,不配合战区司令,常常借口“兵疲马乏”推脱命令。中央军将领对他不满已久,蒋介石对他也起了戒心。 抗战进入中后期,他的部队被调往后方,形式上“休整”,实则削权。他明白自己被边缘化,但嘴上不说。他开始与地方政治人物接触,暗中参加民革、民盟组织,也和共产党地下组织有过联系。外界猜测他在“留后路”,而他本人的态度始终模糊。 抗战胜利后,他没有返回川中地盘,也未参与南京政府庆典。他公开表示拒绝参与内战,说自己“只打日本人,不打中国人”。这番话让他彻底失宠。中央怀疑他通共,周边旧部也对他避而远之。 曾经的抗战英雄,被人视为“不合作”的危险人物。 范绍增的矛盾,在于他生于草莽,却身处高位。他的政治直觉很准,却从不掩饰自己的敌意。他打得好仗,也留下了很多人不能容忍的孤傲与倔强。而正是这些,让他在1948年,面对死亡威胁时,依旧走出了那条不同的路。 1948年,局势失控。国军在华东败退,蒋介石怀疑范绍增即将“变节”。他不再容忍,亲自签署电报,命令宣铁吾“就地枪决范绍增”。这是一道密令,密到连传话的人都要签保密单。 这时的范绍增正在上海十六铺码头,准备离沪“考察”。那晚雨下个不停,一艘货船刚启航就莫名起火,火光四起,一阵枪响穿透夜色,有子弹贴着他身后船板打穿。他毫发未伤,但心里清楚:不是走火,是在杀他。 这事没公开,没备案,但他心里已经做出决定。他没有再回南京,而是一路北上,绕道返回四川。蒋介石震怒,但范绍增再不露面。几个月后,他出现在渠县,正式宣布起义。 那次雨夜,不只是一次刺杀未遂,更是一次生死间的分界线。他如果走进那船舱,今天或许就没了这个人。 1949年秋,范绍增在四川渠县通电起义,响应解放军。他带的不是精锐部队,但影响极大。他是四川最后一批起义将领之一,标志着川东战事的彻底崩塌。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安排在河南,担任多个地方顾问、政协职务。他从未再穿军装,但一生打仗,身边始终有人喊他“范将军”。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遭遇冲击,一度被关押。但因抗战功绩深厚,后来获得平反。 1977年,范绍增在郑州病逝,终年83岁。他没有国家葬礼,没有高调纪念,但他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复杂背影——从川军混将到抗战英雄,从被密令枪决到最终归队新中国。 他的故事,不只是起义那么简单,而是中国近代军人政治命运的一个缩影。他有野性、有血性,也有转向。他一生杀伐,却在最关键一刻选择了不杀中国人。

0 阅读:101

评论列表

迅捷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迅捷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2
2025-11-22 19:18

向老前辈致敬。英雄

猜你喜欢

战争百年谈

战争百年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