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固然可喜,差距需要正视? 湖北代表团在一些国内大赛上表现亮眼,除了战绩尚可,主要是因为夺冠的都是热门项目,如田径男子100米,男、女4×100接力,游泳男子4×100混合泳接力等。但冷静下来看数据,心里真的五味杂陈,这盆冷水不是我想泼,是数字自己泼过来的。 这感觉特别像什么呢,就像我们总算拿了全校第一,特别高兴,结果一张卷子发下来,是隔壁国际学校的考卷,一人家讨论的那些题,我们连题目都看不太懂。10秒11,在国内赛场绝对是顶尖速度,值得所有掌声。但巴黎奥运会的决赛跑道上,那是另一个次元的对话,人家是把跑进10秒当成了一张入场券,一张最基本的门票。 这到底差在哪?真不是一句“加油,继续努力”就能解决的。我听一个搞体育的朋友聊过,他说我们的体系特别擅长一件事,就是把一个运动员从60分稳定地培养到95分,这个过程非常扎实、非常可靠。但奥运会那种级别的竞争,它要的不是稳定的95分,它要的是那种有能力在某一天突然爆发出120分的人,哪怕他有时候会失常掉到80分。 这是一种对“风险”和“上限”的完全不同的理解。我们的环境可能更看重全运会、锦标赛这种“不能输”的比赛,久而久之,运动员和教练追求的是一种可控的、稳定的优秀。而出国比赛,你会发现对手那种野生的、不计后果的冲击力,那种训练和比赛的强度,完全是在逼着你突破生理和心理的极限。这可能只是我一个体育迷的胡思乱想,但看到这些秒数上的差距,真的很难不往深处这背后是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育哲学在碰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