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宋代诗人王镃的一首咏枯荷诗。 在秋末的荷塘边,一片残败景象下隐藏着怎样的生

映天真 2025-11-22 17:16:26

这是宋代诗人王镃的一首咏枯荷诗。 在秋末的荷塘边,一片残败景象下隐藏着怎样的生命哲理?宋代诗人王镃的这首咏枯荷诗,仿佛一幅时光画卷,悄然展开从繁华到萧条的转变,引人不由追问:那些逝去的美好,究竟教给我们什么? 南宋时代,社会动荡,外有强敌压境,内有民生艰难,文人们常常通过诗歌寄托情感。王镃作为那个时期的诗人,亲身经历了王朝的衰落。他出生在浙江处州平昌县,字介翁,号月洞,早年涉猎经史,步入仕途,任金溪县尉,处理地方事务。南宋灭亡后,他拒绝为新朝效力,选择隐居湖山,专注于诗词创作,与其他遗民诗人交往,吟咏唱和。他的作品多体现对旧时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思考。   这首咏枯荷诗正是他隐居期间所作,捕捉秋季荷塘的自然变化,传递出对时光易逝的感悟。宋代诗歌注重咏物抒情,王镃继承这一传统,通过小景物反映大道理。他的诗集后来由后人整理,明代嘉靖年间刊印成《月洞吟》,万历时汤显祖作序,清代补刻,确保流传至今。这反映出中华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这首诗题为《败荷》,全诗是:叶无圆影柄无香,收尽莲歌冷碧塘。一片伤心云锦地,也曾遮月宿鸳鸯。它通过枯荷景象,表达了好景不常的道理。前两句描绘当前状态,荷叶失去圆润影子,荷柄缺少香气,塘中采莲歌声消失,只剩冷清碧水。这借用了苏轼诗中“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意境,两个“无”字突出空荡感,一个“冷”字概括萧条氛围。   后两句回溯过去,这片如今伤心的云锦般地方,曾经遮挡月光,栖息鸳鸯。这里与许棐《枯荷》“万柄绿荷衰飒尽,雨中无可盖眠鸥”相呼应,反用郑谷《莲叶》“多谢浣纱人不折,雨中留得盖鸳鸯”的诗意。整体上,正面写现状,侧面忆昔日,突出对比。 在南宋背景下,王镃看到荷塘从夏日生机勃勃转为秋季荒凉。夏时,塘中莲叶接天无穷碧,荷花映日别样红,层层叠叠如青钱满布,吸引鸳鸯成对栖息。现在,霜降后立冬将至,呈现出秋后渐稀、霜后少见的凄清,白头黄叶相怜。   这首诗敏感捕捉这种转变,抒发对美好时光一去不返的感慨。世间事往往如此,好景难留,佳人难再,但正如李商隐所说,留得枯荷听雨声,明知无法挽回,不如静享当下,枯荷也有其独特美感。这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珍惜眼前,避免后悔。 结合现实,这首诗的启示很接地气。我们日常中,总有类似经历,比如工作忙碌忽略家人健康,等到生病才后悔;或事业高峰时不注重积累,衰落后空留叹息。王镃通过枯荷小切口,道出大道理:一切都留不住,唯有把握现在,才是正确姿态。这符合我们强调的积极向上精神,在新时代建设中,大家要注重当下努力,积累点滴进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王镃的诗歌流传至今,影响不少后世文人。明清时,他的作品被多次刊印,现代研究者也常引用,分析其咏物技巧。这首诗不只文艺价值,还蕴含人生智慧。在当下快节奏社会,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面对变化时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适应环境。

0 阅读:1
映天真

映天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