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沂蒙山区一聋哑妇女用乳汁救活了一名八路军小战士。45年后,一位上海厅

熹然说历史 2025-11-23 03:17:07

1941年,沂蒙山区一聋哑妇女用乳汁救活了一名八路军小战士。45年后,一位上海厅级干部找到她,跪着哭喊:“娘,儿子回来报恩了!” 谁能想到,一个两岁时就因病致哑的贫苦农村妇女,会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做出如此惊天动地的壮举?又有谁会料到,45年后的一次重逢,竟会让一个身居高位的厅级干部跪地痛哭如孩童?这个发生在沂蒙山区的真实故事,见证了什么叫做血浓于水的军民情深。 明德英,1911年出生于沂南县岸堤村,两岁时因病致哑。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作为一个失去言语能力的女子,她的人生注定要比常人更加艰难。25岁时,她讨饭到马牧池乡横河村,并嫁给当地村民李开田。婚后,夫妇二人主要靠乞讨生活。两口子既无田地也无房屋,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在村外墓地边上盖起一座”团瓢屋”,成了看墓人。 虽然生活贫困,但明德英夫妇对共产党的队伍有着朴素而深厚的感情。全国抗战爆发后,她在家乡目睹了共产党八路军坚持抗战,一切为了民众的实际行动,从而对共产党八路军怀有深厚感情。正是这种朴素的阶级感情,促使她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惊人的选择。 1941年冬天,沂蒙山区发生了一件震撼人心的事情。11月3日晚,一名小战士冲出敌人的包围圈,两个鬼子发现了这名小战士后不停追赶,身负重伤的小战士跑到了明德英家门口。明德英没有丝毫犹豫,她把这名八路军小战士藏了起来。当日军追到门前时,日本兵发现明德英是个哑巴,就比画着小战士的身高、打扮,追问下落。明德英见状毫不犹豫向村外西山一指。 更让人感动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明德英急忙去看小战士,发现他失血过多、脸色蜡黄、嘴唇焦干,已经昏死过去。明德英急忙为他包扎伤口,再看看家里冷锅冷灶、没柴没米的,连口热汤都烧不出。看着怀里的孩子,她发现能拿出来的热的东西就只有她的乳汁了。在那个时代,让一个年轻妇女给陌生男子喂乳汁是多么困难的选择,但明德英没有犹豫,她用自己的乳汁挽救了这名小战士的生命。 战士得救后,明德英与丈夫又杀了家中仅有的两只鸡,炖成鸡汤,一口口喂给他。每天,明德英还为小战士清洗感染流脓的创口。半个月后,小战士伤愈重新归队。 1943年,明德英又从鬼子的枪林弹雨中抢救出了13岁的小八路庄新民。这一次的救助更加困难。1943年初,八路军山东纵队13岁的看护员庄新民,与战友们在反”扫荡”作战中,一边救护伤员、一边掩护伤病员突围转移。为减少伤亡,上级决定让年纪较小的八路军战士换上百姓装束。就在夜间转移途中,庄新民走散掉队,与众多避难的群众一同被日寇抓住。这群百姓中,就有明德英的丈夫李开田。 李开田见庄新民年纪不大、周身有伤,就与他以父子相称,平时对他照顾有加。两人在日军的强迫下,做了约一个月的苦力后,在山东泰安被释放回乡。长途跋涉中,庄新民伤口化脓、高烧不退,李开田就背着他蹚河过坎、翻山越岭,回到家中。明德英觉得庄新民的营养还不够,为使庄新民能恢复得更快一些,她又将乳汁挤入碗里给庄新民喝。 时光荏苒,45年过去了。1955年在上海工作的庄新民终于与明德英取得了联系并建立了母子深情。新中国成立后,他也成为了厅局级干部。但是由于工作繁忙,庄新民一直没能回去看望恩人。 1985年,庄新民的身体也每况愈下,李开田也去世了,他惦记着”老娘”明德英,于是他和妻子商量,在中秋节之际赶到沂蒙山,给明德英一个惊喜。当明德英看到庄新民后,她拉着庄新民的手,激动得泪如雨下。庄新民给她磕了三个响头说:“娘,我来看你了。” 这次重逢意义深远。他带着全家去沂南县看望明德英,还曾把明德英的丈夫接来上海居住。1995年,明德英病逝,庄新民在家中设灵堂祭奠,之后,他每年都让两个儿子去沂南县给明德英扫墓,逢年过节也总要给她的子女寄年货、礼金。 明德英的故事很快被文艺工作者发现并传播。著名作家刘知侠以她作为原型之一创作了小说《红嫂》,后被改编为同名京剧和舞剧《沂蒙颂》,在全国各地演出,广为传唱。2009年9月14日,她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明德英的一生虽然平凡,但她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人性光辉,成为了那个时代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最好见证。她用自己无声的爱,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沂蒙精神,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普通老百姓同样可以书写出惊天动地的英雄篇章。这个跨越45年的母子情深,不仅仅是个人恩情的延续,更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生动体现。 一滴乳汁救一命,四十五载报深恩。明德英用无声的母爱,庄新民用一生的感恩,共同诠释了什么叫军民鱼水情深。你觉得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沂蒙精神?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