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中国一高级干部访日期间,不顾多人劝阻非要去靖国神社,回国后就被中纪委

意智看世界 2025-11-24 15:02:44

1985年,中国一高级干部访日期间,不顾多人劝阻非要去靖国神社,回国后就被中纪委开除了党籍,可他却说:我是清白的。   这个人叫周而复,在当时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作为文化部副部长、对外友协副会长,还顶着《上海的早晨》作者的文坛光环。   可他放着正经的友好交流不谈,偏要在敏感时刻往靖国神社里闯,任凭中方使馆人员、随行同事磨破嘴皮劝阻,他硬是铁了心要去。   结果回国就被中纪委一纸通报开除党籍,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可他到最后还嘴硬说自己清白,这波迷之操作,简直把“拎不清”三个字刻进了骨子里。   但周而复当年可不是小角色,《上海的早晨》作为反映上海工商业改造的代表作,在五六十年代火遍全国,他本人也借着这股名气,一路走到文化部副部长的位置。   还兼任对外友协副会长,专门负责中日文化交流,按说最该懂历史、知分寸,可偏偏在靖国神社这件事上犯了糊涂。   1985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这个时间点本就敏感,而靖国神社里供奉着14名甲级战犯,还有2000多名乙级、丙级战犯,这些人手上沾满了中国军民的鲜血,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仇人。   别说中国高级干部,就算是普通百姓,也该对这个地方避之不及,可周而复偏要反其道而行之,美其名曰“参观了解”,实则触碰了民族情感的底线。   临行前中方驻日使馆提前就跟他反复强调,靖国神社不是普通的宗教场所,而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参拜或参观都会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影响中日关系。   随行的同事也劝他,没必要为了一时好奇惹这么大麻烦,可周而复根本听不进去,甚至觉得别人是小题大做。   他或许以为自己是文化官员,去“考察”一下不算什么,却忘了作为高级干部,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国家立场,不是个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更讽刺的是,他去靖国神社的时候,刚好赶上日本部分政客搞“春季大祭”,里面挂满了军国主义旗帜,摆放着战犯的牌位,他这一去,在日本媒体眼里成了“中国官员默认靖国神社立场”的信号,直接引发国内舆论哗然,无数民众写信抗议,觉得他丢了中国人的脸。   可周而复却始终不认为自己错了,还对外宣称“我是清白的,只是去参观一下,没有参拜”,这种辩解简直苍白得可笑。   参观和参拜虽然动作不同,但在那个敏感时间点、敏感地点,作为中国高级干部,任何形式的涉足都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对先烈的亵渎。   可他一直不服,一直喊冤。他反复申辩,自己不是去参拜,不是去跪拜,是去搞创作调研,是去“解剖敌人”。   他写了很多材料,向组织上说明情况,但都石沉大海。那个年代,一旦被定了性,想翻案比登天还难。他就这么背着这个黑锅,生活了十几年。   这期间,他没有放弃写作,他依然在为他的《长城万里图》呕心沥血。他把所有的委屈和不甘,都倾注到了笔尖上。这部书,后来也确实出版了,成为了研究那段历史的重要文学作品。   真正的转机,是十几年后,到了新世纪。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历史的看法也更加客观和理性。一些了解周而复为人、也了解他创作初衷的老同志,开始为他奔走呼吁。   大家重新审视这件事,觉得当时对他的处理,确实有点重了,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作为一个作家的特殊使命和动机。最终,在2002年,中纪委经过重新审查,正式为他平反,恢复了他的党籍。   这个平反,就是对他“我是清白的”这句话最有力的佐证。这证明了,他当年的动机确实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写好那部书。   他用十几年的清白和委屈,换来了一个历史的公正评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历史有时候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对”或“错”去评判一个人的一生。

0 阅读:75

猜你喜欢

意智看世界

意智看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