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一虚,百病由生:古方中的“补土”智慧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誉为“后天之本”,“

飞翔说健康 2025-11-24 15:15:47

脾胃一虚,百病由生:古方中的“补土”智慧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誉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金元时期的名医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脾胃虚弱的成因、表现及中医调理之道。脾胃虚弱,根源何在?《脾胃论》明确指出:“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这句话点明了脾胃受损的两大主因:饮食不节——现代人暴饮暴食、嗜食生冷、饥饱不调,直接损伤脾胃之气。正如《内经》所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劳倦过度——长期劳累、思虑过多,暗耗气血,导致心火亢盛,反过来克制脾土功能。这与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用脑过度的状况不谋而合。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李东垣独具慧眼地指出:“脾胃一虚,肺气先绝。”这在中医五行理论中属于“母病及子”——脾土为肺金之母,母虚则子弱。因此,脾胃虚弱的人往往伴有肺卫不固的症状:容易感冒、自汗盗汗、气短乏力。针对这种情况,黄芪成为首选药物,因其能“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心火乘脾的恶性循环当脾胃虚弱时,心火会趁机克制脾土,形成“心火乘脾”的病理状态。患者会出现胃脘灼热、口干心烦、乏力倦怠等症状。对此,李东垣提出用炙甘草的甘温之性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甘温除热法正是东垣学派的独到见解。补中益气——千古名方的智慧针对“胃中清气在下”导致的神疲乏力、脏器下垂等症状,李东垣创立了著名的补中益气汤,其中:· 黄芪、人参、甘草三味甘温之药,共筑补气根基·升麻、柴胡轻清上升,引清气上行,举陷升提· 橘皮理气散滞,防补药壅滞这个配方的精妙在于,既补了气虚之本,又解决了气陷之标,标本兼顾。血虚生烦的深层机理脾胃虚弱日久,还会导致“荣血大亏”、“阴火炽盛”。李东垣生动地描述这种状态:“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悗’。”“悗”是什么?就是心中惑乱、烦闷不安的感觉。现代许多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常见的“脑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正与此证相符。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在补气基础上加用当归以和血,黄柏以泻阴中伏火。若烦闷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使“水旺而心火自降”。古今相承的养生启示李东垣的脾胃理论,对于现代人的健康管理有着重要启示:1. 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少食生冷油腻2. 劳逸结合——防止过度劳累,尤其避免思虑过度3. 及时调理——当出现乏力、气短、胃口差等早期症状时,就应重视调理脾胃《内经》云:“得谷者昌,失谷者亡。”脾胃之气就是我们的生命力。保护好脾胃,就是守护健康的根本。正如李东垣所言:“脾胃之气既伤,而无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重视脾胃,就是重视健康之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更应当回归传统智慧,养护好我们的“后天之本”。

0 阅读:1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