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称,“中国人生活在一种奇怪的悖论中,在国际上中国看似强大,但在国内,人

史鉴奇谈 2025-11-25 08:16:33

纽约时报称,“中国人生活在一种奇怪的悖论中,在国际上中国看似强大, 但在国内,人们对经济和个人前景暗淡的绝望感无处不在,人们感到自己成了一个痴迷于世界大国地位和击败美国的国家牺牲品,无从发声。”老实说,这一段话表面上看似乎还挺有道理,但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完全是舆论战的拙劣手段。   先说说所谓的“经济绝望感”,这种说法连基本的数据都站不住脚。2023年中国GDP增速达到5.2%,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2024年虽然面临外部环境波动,依然实现了4.8%的稳健增长。   更关键的是这份增长里藏着民生温度,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1331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2024年前三季度又新增就业1022万人,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生计保障。   中国政府从来没把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割裂开,过去十年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是联合国认证的人类减贫史上最大奇迹,现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比城镇高1.2个百分点。   那些说“个人前景暗淡”的人,恐怕没见过县城里新开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没留意到社区医院里新增的体检设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已经超过95%,医保覆盖13.6亿人,这些社会保障网正在越织越密。   再谈谈“无从发声”的荒谬指控,打开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就能看到,去年一年各级政府就办理了超过300万条群众留言,小到小区电梯维修,大到乡村道路建设,民众的诉求总能得到回应。   全国两会代表中,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等基层代表占比超过四成,他们带着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的声音走进人民大会堂。就在上个月,某省关于垃圾分类的新规还因为群众反馈调整了投放时间,这就是最鲜活的民主实践。   至于“痴迷于世界大国地位和击败美国”的论调,更是对中国外交理念的刻意曲解。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十年间已经在150多个国家落地3000多个合作项目,不是为了彰显霸权,而是帮哈萨克斯坦修通了第一条高速公路,让肯尼亚有了第一条铁路。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提前三年完成2025年碳减排目标,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八年全球第一,这些行动都是为了人类共同的未来,不是什么“击败美国”的筹码。   纽约时报这种叙事套路其实很老套,就是用放大镜看中国的问题,用望远镜看中国的成就。它不会告诉你,去年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9岁,也不会提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0万亿元带来的就业机会。   它更不会承认,中国民众对国家发展的满意度,在国际权威机构的调查中常年保持在80%以上,这个数字比很多西方国家高得多。   中国确实在经历转型期的阵痛,经济结构调整、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客观存在,但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政府推出的减税降费政策,去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1.3万亿元,就是为了给企业纾困、为民生托底。   那些所谓的“绝望感”,更多是西方舆论制造的幻象。在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摊主们正忙着打包发往中东的圣诞订单;在广东的科创园区,年轻的工程师们连夜调试着新研发的机器人;在甘肃的乡村学校,孩子们用多媒体设备跟着北京的老师上课。   这些鲜活的场景,才是中国的真实面貌。中国民众从来不是什么“国家牺牲品”,而是国家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科技创新到生态保护,每一项成就里都有普通人的汗水和收获。   纽约时报这种舆论战手段,本质上是用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来解读中国,它既不懂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看不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迸发出的强大动力。   中国的发展从来不是为了和谁攀比,而是为了让14亿多中国人过上更好的日子。这种脚踏实地的追求,比任何舆论抹黑都更有力量,也更能赢得世界的尊重。

0 阅读:0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