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开家长会,坐在最靠窗的位置看电子屏,反光,一片模糊,什么也看不见,遂向班主任反映了该问题,班主任说,她们也很无奈,学校不给窗户配窗帘,但是学生都是一个星期调换一下座位的。我又问班主任,那难道这一个星期学生就这样瞎摸着上课吗?老师含糊其辞说,上课的时候会把课桌往中间挪一下的… 电子屏就是一垃圾产物,毁孩子们眼睛的,以前我们读书的时候都是老师板书。 一周七天,每天六节课,眼睛的损伤从不会因为“轮流受罪”就凭空消失。更可笑的是“挪课桌”的权宜之计,几十张桌子挤在教室中间,过道被堵得水泄不通,孩子们进出都要侧着身子,这样的课堂秩序,又能有多好的听课效率? 总有人说现在的教育手段越来越先进,电子屏替代板书是“与时俱进”。可他们忘了,教育的核心是育人,不是炫技。我们小时候,老师握着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划书写,字迹或许不那么完美,却能让每个学生看得清清楚楚,偶尔写错了擦去重写,反而成了课堂上的小乐趣。那种笔墨书香里的知识传递,远比冰冷的电子光线更有温度。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谁都懂,可真正落实到教育细节里的却少之又少。学校省下的或许是几幅窗帘的钱,耽误的却是一代孩子的视力健康。有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已连续多年居高不下,电子设备的过度使用正是主要诱因之一。难道非要等孩子们都戴上厚厚的眼镜,才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电子屏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不分场合、不顾实际的滥用。板书的温度,是电子屏永远替代不了的;学生的健康,更不该成为“科技进步”的牺牲品。教育不是流水线,不能用统一的设备和模式去敷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当我们抱怨孩子视力下降时,是否该回头看看教室里那片刺眼的反光?当我们追求教育现代化时,是否遗忘了教育最本真的初心?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深思。

小火花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山东的龙口市第十中学 哪个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