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政界人士高市早苗突然宣布了新的强硬立场。 她把话说得很硬

峻磊淡泊 2025-11-25 14:25:21

果不其然。 日本政界人士高市早苗突然宣布了新的强硬立场。 她把话说得很硬,问题落在一个点上:日本不少行业的订单和客源在中国。据媒体报道,2023年中国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后,北海道扇贝一度滞销,地方政府和协会忙着找替代市场,运输和处理成本直线上升。 再看欧洲的做法就清楚了。德国强调“降风险”,但并未一脚刹车,像BASF湛江一体化基地仍在推进。欧洲企业是边控边做,避免让生产线和现金流同时受冲击,节奏更稳。 日本芯片设备就是另一面镜子。日本在2023年收紧对先进制程设备的出口许可,企业如东京电子被迫调整结构,但中国仍是重要买家。荷兰方面则在限制高端型号的同时继续出货部分机型,日本如果过度收紧,订单就会被别人接走。 服务业压力同样直观。2019年入境客源中中国游客占比高,疫后恢复阶段,东京到京都的酒店和零售重点拉回亚洲客流。这个时候再把对华市场一刀切,现金回流会立刻变慢,企业先受伤。 和韩国的处理节奏一比,落差也在眼前。韩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做结构调整而不是撤出,电子、汽车都在保住主线的情况下优化。日本如果转向过急,供应商链条断点就多。 企业团体的声音更直接。经团联等机构多次公开强调稳定预期、明确规则,给企业可操作的窗口期。这些提法不强调态度高低,只看能不能让工厂和门店正常开门。 党内氛围也不轻松。据媒体报道,自民党内存在不同意见,有人主张稳住经贸基本盘,有人主张提高调门。分歧越大,政策落地越慢,行业越难订货。 舆论场的火也在往上冒。据媒体引述桥下彻的批评,核心意思是别脱离产业现实。这些声音不一定一致,但共同指向一个问题:政策要对得上生产端。 当强硬话术触到企业现金流,反弹就会出现。这不是立场之争,是订单和就业的压力。 还要算上防务相关的间接成本。日本近年装备采购持续涨价,材料、零部件大量来自亚洲网络。如果和中国的摩擦加剧,运输和原材料价格上扬,国防工业的交付也会被拖慢。 美国那边的做法更像一场长线下棋。推进本土制造同时保留部分对外销售渠道,企业通过许可管理维持收益。日本如果只看态度,不看节奏,就会两头受损。 归根到底,话可以硬,节奏要稳。把供应链安全做成可执行的清单,把时间和范围说清楚,企业就能跟上。 这件事给的教训很直接:别把产业当话筒。先把账算清、把链条稳住,再谈掰手腕的力度。

0 阅读:569
峻磊淡泊

峻磊淡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