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登月千真万确,但为何技术“失传”?其实是不愿再当冤大头了   1969年

顾议史实 2025-11-25 16:15:48

美国登月千真万确,但为何技术“失传”?其实是不愿再当冤大头了   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的那一小步,被称为人类的一大步,但半个多世纪过去,美国想重返月球,竟然困难重重。   阿波罗计划之所以能成,就靠一个字,“拼”,那是冷战高峰期,美国被苏联抢了先手,心有不甘。   于是从1961年肯尼迪总统喊出“十年内登上月球”开始,美国就开始了“举国体制”的登月竞赛。   NASA当时的预算占联邦支出的4%以上,40多万人参与,配套企业超过2万家,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都在为登月服务。   土星五号火箭,是当时最强的运载工具,一次能将140吨货物送上太空,技术领先全球。   但苏联一解体,冷战结束,那个“非登不可”的政治理由也消失了,从199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对NASA的预算一路压缩,如今只占联邦预算的0.2%左右,相比当年直接缩水了20倍。   没有大国博弈的压力,美国自然也就没动力再去重复一个“已经赢过”的比赛。   很多人说,既然50年前都能登月,现在科技更发达了,怎么反而“不行了”?其实核心问题是:当年那一套玩法,今天根本不“划算”。   以土星五号为例,如果按今日美元计算的话,单次发射成本高达41亿美元,而且是“一次性用品”,用完即弃。   NASA自己都承认,这样的方式“昂贵且不可持续”,而当年登月的生产线、工厂、技术团队早已解散,想要重建不仅费时,更费钱。   这并不是简单的“技术丢失”,而是整个工业体系的凋零,登月从来不是一项技术,而是一整套系统工程。   为了省钱,美国开始走“商业登月”的路子,NASA主导的“阿尔忒弥斯计划”不再像阿波罗那样“包办一切”,而是和SpaceX、蓝色起源等私人航天企业合作,把部分关键任务外包出去。   以SpaceX为例,他们负责开发“星舰”作为登月器,目标是实现低成本、可重复使用的登月系统,但问题是,便宜的东西,往往也意味着风险更高。   比如,“星舰”要实现月球着陆必须在轨加油,而这项技术至今为止在实战中从未成功验证。一旦加油失败,整场登月任务可能直接“泡汤”,而NASA虽然省了钱,却也失去了对关键技术的主导权。   美国选择商业化登月,其实也是一种战略转向,在当前全球太空竞赛升温的背景下,美国必须找出一种“更便宜、更快、更灵活”的办法,以维持其在太空领域的领先地位。   中国、印度、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正大力推动月球探测计划,美国自然不甘落后,但与其继续用政府“砸钱”,不如让民营资本“跑马圈地”,自己当裁判、定规则。   不过,这种“去中心化”的探索方式,也让美国在国家意志和市场效率之间陷入两难,商业公司追求利润,而国家战略追求安全和稳定,这两者之间往往难以兼顾。   商业登月听起来很美,但现实并不轻松。   首先是技术验证滞后,核心技术如在轨加油、深空通信等尚未成熟,阿尔忒弥斯原定2024年登月,现在已推迟至2026年甚至更晚。     负责项目的人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一旦任务失败,是NASA背锅,还是SpaceX负责?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私营企业掌握核心太空技术,是否会影响政府的战略自主权?   归根结底,美国的登月技术并没有“失传”,而是主动“选择不再维持”。这是一种精明的战略转移。美国不缺技术,缺的是愿意“为炫耀而烧钱”的政治动力。   当年阿波罗计划是为了打赢冷战,现在的阿尔忒弥斯计划是为了在全球太空新秩序中保住地位,但这一次,美国希望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来赢得比赛。   而新模式能否跑通,还需要时间来检验,NASA和SpaceX之间的“搭伙过日子”能否稳定持续,是决定美国能否重返月球的关键。   美国不是忘了怎么登月,而是不愿再为一场“面子之战”付出天价,当年是举全国之力拼登月,如今是靠算计和市场博弈来“合资登月”。   至于这笔账最后是否划算,还得看星舰能不能顺利落地,阿尔忒弥斯能不能如期起飞。   太空探索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能不能登,是技术问题,愿不愿登,是政治问题,而怎么登,是战略问题,这笔账,美国正在重新计算。   信息来源:美国登月计划或又拖后一年——环球时报

0 阅读:54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