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邹平“手搓飞机”事件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面条厂既然有造飞机的技术人员,国家不应该打压,应该放开鼓励,当然,技术成型和安全方面应该着重考虑。 总有人觉得高科技就得国家专业部门来搞,可事实恰恰相反。全国工商联的数据摆着呢,现在民营经济贡献了 70% 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里 92% 以上都是民营企业,这可不是小数目啊。 就说大疆吧,2006 年的时候,创始人汪涛就在深圳一间民房里捣鼓无人机,谁能想到现在全球每十架消费级无人机里,七架都是大疆造的? 巅峰的时候市场份额高达 85%,比很多国家的专业机构做得都好。要是当初有人觉得 "民房里造不出高科技",一上来就打压,哪有今天让外国人都佩服的中国无人机? 再看航天领域,以前咱们都觉得火箭卫星是国家专属,可 2014 年国家放开民间资本进入后,民营航天一下子就活起来了。 星河动力这家公司,这些年发射了四十多次火箭,虽然有几次失败,但成功把上百颗卫星送上天,成功率比不少国家的专业机构都高。 还有天兵科技搞的天龙三号火箭,起飞重量六百吨,能把二十多吨的东西送上近地轨道,性能跟美国 SpaceX 的猎鹰 9 号不相上下,这可是民营公司干出来的大事儿,搁以前谁敢想? 他们还用 3D 打印技术造发动机零件,把成本降了一大截,这就是民间创新的灵活劲儿,国家专业部门有时候还真比不了。 有人担心民间创新不规范,安全没保障,这话说得在理,但规范不等于打压啊。四川去年就有个小伙子开着自制飞机直播时坠亡,这悲剧确实让人揪心,也说明安全这根弦必须绷紧。 可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立规矩、给指导,不是直接禁止。就像民营航天刚起步的时候,不也没人懂规矩?后来国家出台了管理办法,建了东方航天港这样的专业试车平台,既让企业有地方搞试验,又能盯着安全问题,现在民营火箭发射越来越顺,不就是规范和鼓励结合的好结果吗? 邹平那几个造飞机的,要是有人给他们指指路,告诉他们怎么弄零件才合格、怎么试飞才安全,说不定真能捣鼓出点像样的东西来。 再说新能源汽车,十年前谁能想到中国能成全球新能源汽车老大?一开始不也有很多民营小厂技术不行、质量参差不齐?国家没一棍子打死,而是出台了安全标准,建了检测体系,慢慢淘汰落后的,扶持靠谱的。 现在好了,2024 年咱们新能源汽车产销都超过 1280 万辆,连续十年世界第一,出口都快 130 万辆了。要是当初因为有几家小厂做得不好就全面禁止民营搞新能源汽车,哪有现在满大街的新能源车,哪能在这个领域卡别人的脖子? 咱老祖宗就说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道理到现在照样管用。国家专业部门有实力、有资源,搞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这样的大国重器肯定得靠他们,但民间藏着太多懂技术、有想法的能人,他们敢试敢闯,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往往能搞出意想不到的创新。 现在国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新出台的民营经济促进法专门设了 "科技创新" 专章,明确说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科技攻关,还能牵头搞重大项目。 这说明国家也明白,技术发展不能只靠一条腿走路。对邹平这种民间创新,与其连夜调查组上门查处,不如派几个专家去看看,要是真有技术潜力,给点政策、指条明路,帮他们把安全标准搞上去,说不定就能培养出下一个大疆、下一个星河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