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通话时,中方强调台湾回归中国是战后国际秩序重要组成部分。赖清德发言人郭雅慧1

红日观全局 2025-11-26 15:01:52

中美通话时,中方强调台湾回归中国是战后国际秩序重要组成部分。赖清德发言人郭雅慧11月25日说,无论是二战时期的文件,或是后续联合国相关决议,都无涉决定台湾的政治地位。   2025年11月25日,赖清德办公室发言人郭雅慧的一番言论,让台湾问题再度成为中美关系中的焦点。   她宣称,二战时期的文件和后续联合国决议“与台湾政治地位无关”。   这番表态,显然是回应中方日前在中美高层通话中重申的一项基本立场,台湾回归中国,是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把历史说成没发生过,并不能改变现实,这场围绕“台湾地位”的争论,得回到最基本的历史文件和国际共识中去一一厘清。   1943年,《开罗宣言》白纸黑字写明,日本战后应将台湾和澎湖“归还中国”,两年后的《波茨坦公告》再次确认这一立场,日本在1945年投降时,接受了这些条款。   接着,中国政府在同年10月25日于台北举行受降仪式,正式恢复对台湾的主权行使。   历史走到这一步,台湾的归属已经写进二战胜利成果中,成为战后世界秩序的一部分。   郭雅慧的说法,显然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这些文件和行为,构成了战后国际法秩序的根基。   没有哪个国家能随意否定自己当年签署和接受的条款,日本政府至今也从未在官方场合质疑《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效力。   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也明确将台湾视作中国的一部分。   联合国秘书处的法律文件多次指出,台湾不拥有“政府地位”,也没有资格单独参与联合国系统,这些声明不是模棱两可的“技术性表述”,而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实际确认。   从现实层面来看,世界上已有183个国家在与中国建交时,明确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其中包括文莱、亚美尼亚等国,在最近的联合声明中再次表达了对中国统一的支持,这不是简单的外交辞令,而是在主权和国际法框架下的政治承诺。   赖清德当局却选择逆流而动,在岛内持续推进“去中国化”的政治操作,不仅修改教科书、弱化历史教育,还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的模糊空间。   最典型的行为之一,就是把防务预算推高至GDP的5%,并用“安全预算”的名义,抛出1500亿新台币的军费计划。   这些举动背后是“以武谋独”的图谋。比如“海鲲号”潜艇计划,外界原本以为是台军技术突破,结果不过是一场摆拍秀,连舰体都没成型。   浪费的不只是预算,还有岛内民众对安全的信任,经济层面,赖当局也在“靠美生存”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承诺四年内向美国采购100亿美元农产品,被批评为“跪美卖台”,岛内学者指出,这种“政策换支持”的做法,反而让台湾更被动。   但现实并不总如愿,2025年7月,赖清德试图“过境”纽约,美方以行程安排为由拒绝安排高级别接触,连防务高层的会晤也临时取消。   这表明,美国并不愿为“台独”冒险挑战中美关系的底线,虽然美国国会仍按惯例通过国防授权法案,计划拨款10亿美元援助台湾,但中方已明确回应,这种做法是在玩“危险赌博”。   中国外交部与国防部多次重申,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第一条红线”,不容挑战。   在国际战线上,中方也没有放松,中国驻文莱、亚美尼亚等国使节陆续在国际主流媒体发文,用历史事实和法律依据,澄清台湾地位问题。   通过外交渠道讲清楚“一个中国”的底线,是中国对外政策的一部分。   军事层面,解放军持续强化“反干涉、反分裂”的实战能力,演训常态化、战备常态化,已成为维护国家主权的日常动作。   与此同时,中国还通过“丝路方舟”医院船赴南太平洋和拉美多国,开展人道援助。这种“柔性外交”方式,也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广泛地支持中国统一立场。   从历史发展看,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到光复日的主权恢复,时间和法律都站在中国这一边。   赖清德当局试图制造“国家对国家”的表述,不仅违背历史,也脱离现实。   国际社会也在用行动说话,182个国家承认一个中国原则,这不是“外交孤立”的说辞,而是真真实实的国际趋势。   即便美国对台有军售安排和法律框架,但在涉及“台独”的关键节点上,美方的“冷处理”和“降温”已是事实。   郭雅慧的言论,试图在国际舞台上制造认知混乱,却忽视了联合国和历史文件的权威约束,台湾的归属问题,不是靠几句政治喊话就能改变的。   统一,是历史的归宿。也是现实的选择。   信息来源: 《外交部:中美元首通话是美方发起的,通话氛围是积极的、友好的、建设性的》——环球网

0 阅读:65

猜你喜欢

红日观全局

红日观全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