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来得猝不及防!10月刚因台海问题、稀土议题摆硬姿态临时取消访华的德国外长瓦德

沧海一说客 2025-11-26 15:37:47

反转来得猝不及防!10月刚因台海问题、稀土议题摆硬姿态临时取消访华的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如今竟明确12月第二周前完成访华“最后协调”,笃定今年年底前必成行! 短短两个月的急转直下,藏着德国为默茨明年访华铺路的现实需求,更暴露了其既离不开中国市场、又想端大国架子的深层纠结,这场迟来的访问从一开始就悬念拉满。 其实大国相处,合作从来都不是单一层面的事儿,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忙着给年底访华做“最后协调”,这背后藏的可不止是双边贸易那点算盘,而是全球治理里的务实考量。 毕竟现在的中德关系,早就超出了简单的买卖往来,已经延伸到了第三方合作、全球公共产品供给这些更深的领域。 很多人可能没注意,中德早就联手在第三国搞起了实打实的合作。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和中国商务部一起搞的中德可持续发展中心(CSD),都运行好几年了,光正式启动的三方合作项目就有四个。 比如在老挝,中德联手帮当地搞职业教育,让老挝的职教老师来中国学实践技能,回去提升农村就业。 在埃塞俄比亚,还一起规范当地纺织业的环境和劳工标准,这些项目不光帮了当地,也让中德企业找到了新的合作空间。 瓦德富尔这趟访华,大概率要聊这些三方合作的深化,毕竟德国企业在非洲、东南亚的布局,离了中国的产业链和当地的市场需求,很难成气候。 德国政府其实心里门儿清,跟中国既不能彻底闹僵,也不能毫无底线妥协。他们最新的中国战略里写得明明白白,把中国当成“合作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但核心是“拒绝脱钩,只搞去风险”。 这话听着矛盾,其实是务实,德国既想在气候、生物多样性这些全球议题上跟中国合作,又怕在制度和安全上被“带偏”。 就像欧盟之前推的“供应链法”,要求企业审计全球供应商,德国直接就弃权了,因为他们自己早就有类似法律,知道这会给企业添多大负担。 真要是硬推,受损的还是德国的化工、机械这些出口型企业。这种“不跟欧盟硬绑”的态度,其实就是给对华合作留了余地。 而且德国也离不开中国在全球公共产品上的配合。他们的战略文件里直言,中国是最大的碳排放国,也是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没有中国,气候危机根本解决不了。 现在全球都在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德在这方面的协同早就落地了,一起搞学术研究,培养青年人才,还联合举办可持续发展论坛,这些都不是虚的。 瓦德富尔之前也说过,欧洲在气候保护上没中国不行,这话其实是大实话,毕竟光靠德国自己,既没足够的产业链支撑,也没那么大的市场体量。 当然,德国对华政策也有纠结的地方。战略文件里一边说要加强公民社会交流,一边又抱怨“接触中国公民社会的障碍增多”。 一边想在第三国合作中赚钱,一边又担心中国的制度影响。但这种纠结最终还是要让位于务实,就像欧盟供应链法受阻那样,德国不会为了所谓的“制度对立”,让自己的企业吃亏。 中德之间的制度差异确实存在,但这些差异不该成为合作的绊脚石,就像王毅外长强调的,别搞“麦克风外交”,坐下来沟通才是正道。 瓦德富尔这趟访华能不能成,成了之后能谈出啥,关键看德国能不能放下身段。 三方合作是个好抓手,既能发挥德国的技术优势,又能借助中国的产业链和市场资源,还能帮第三国发展,是三赢的事儿。 而且在气候、生物多样性这些全球议题上,中德联手能带动更多国家参与,这才是大国该有的担当。 说到底,现在的世界不是零和博弈的舞台,中德作为全球重要经济体,合作的意义早就超出了双边范畴。 瓦德富尔的访华,与其说是“修补关系”,不如说是“校准方向”,把合作从单纯的贸易往来,拓展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更广阔领域。 只要双方都抱着务实的心态,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不光能让两国企业受益,还能给动荡的世界注入稳定的能量,这才是大国合作该有的样子。

0 阅读:48
沧海一说客

沧海一说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