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传来消息! 11月25日,巴西官方对东方大国、摩洛哥和墨西哥等国的食品级磷酸发起反倾销调查,这一消息在外贸圈引起了较大的关注。 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今年6月26号,巴西刚因为“数据不够、证据不足”终止了对同款产品的调查。 当时ICL公司提交的申请被驳回,巴西方面说“你们提供的材料没法证明进口产品真把本土企业害惨了,”结果这才5个月,同一公司又带着“新数据”杀回来了,这操作是不是有点“输不起”? 有业内人士偷偷说,ICL公司可能是觉得第一次调查没准备好,这次憋足了劲要“翻盘”,但问题是,贸易调查得讲证据啊!如果数据还是站不住脚,巴西政府难道要为了保护一家企业,硬给进口产品扣上“倾销”的帽子?这不太合理吧? 对中国出口企业来说,这次调查简直就是场“硬仗”,巴西会给出口商、生产商发调查问卷,要求30天内提交答卷,重点企业还得提供磷酸的成本、定价、卖给谁等核心数据。 这些材料是判断“是否倾销”的关键,如果数据不全、逻辑不通,巴西很可能直接认定“存在倾销”,然后加征关税。 上次调查终止就是因为“数据不充分”,所以这次中国企业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把每一笔订单、每一份合同都理清楚,用详实的证据证明自己“价格合理、贸易合规”,毕竟谁也不想被莫名其妙扣上“倾销”的帽子,影响以后的生意。 说实话,看到巴西这么折腾,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中国食品级磷酸质量好、价格实惠,在巴西市场卖得好,本来是双赢的事,巴西企业能低价买原料,中国出口商能多赚点钱,巴西老百姓喝饮料、吃加工食品也能更便宜。 更关键的是,贸易保护主义从来都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如果巴西真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短期内可能保护了ICL这样的企业,但长期来看,进口成本上升会推高巴西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最后这些成本肯定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比如碳酸饮料涨价、火腿肠变贵,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反而更难过了。 而且中国是巴西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每年从巴西进口大量大豆、铁矿石,双方贸易额超千亿美元,如果因为这种“小动作”影响贸易关系,对巴西来说未必是好事。 毕竟合作才能共赢,搞“贸易战”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中国产品可能转向其他市场,巴西企业失去稳定供应商,消费者还得多花钱,谁都没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