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政府消息! 11月27日,韩国政府宣布其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世界”号于当地时间凌晨1时13分第四次发射成功,将新一代中型卫星3号送入预定轨道,实现了既定发射目标。 说起来这次发射还挺不容易的,原定时间都因为压力传感器信号异常给推迟了,而且这是“世界”号第一次在凌晨发射,工作人员得熬夜作业,但为了确保卫星能在凌晨12时40分准确到达轨道升交点进行极光磁场测量,这个时间点是必须把握住的。 这次发射的载荷比前三次猛增两倍,不光有主卫星,还捎带了12颗超小型立方体卫星,总重量达到960公斤。600公里高的轨道要求误差不超35公里,倾角卡得死死的,能精准命中目标,确实对得起工程师们的熬夜付出。 这背后可是十二年的硬熬,韩国为“世界”号砸了近2万亿韩元,约合104亿元人民币。2021年第一次发射失败,二级火箭提前关机,直到2022年第二次才成功,如今第四次发射圆满,总算站稳了全球第七个自主发射火箭国家的位置。 但光鲜背后藏着不少短板。“世界”号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才1.5吨,跟美国“猎鹰9”号差得远。更关键的是发射频率,中国2024年全年发射68次,韩国2025年上半年本土发射记录还是零,在轨卫星才44颗,中国早已超1060颗。 韩国航天的野心可不小,这次发射是为了推进自主卫星导航系统KPS。这个项目预算已涨到4万亿韩元,计划2035年全面运营,想减少对美国GPS的依赖,还想抢占区域高精度导航市场。 可野心难掩现实困境,KPS首颗卫星发射从2027年推迟到2029年,核心技术仍有瓶颈。而且“世界”号移动发射台时速才1.5公里,比散步还慢,光转移就得多花功夫,效率远不如航天强国。 这次的极光观测卫星确实实用,能帮着研究磁场变化,但韩国航天想走得更远,得跨过不少坎。大型液体发动机技术还需打磨,商业发射能力不足,每年还得花数亿美元找外国火箭送卫星。 航天领域拼的是长期积累,一次成功值得肯定,但差距摆在那没法回避。韩国想在2031年实现探月,还得踏踏实实地解决技术瓶颈,不然再宏大的规划也只是纸上谈兵。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